林偉山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情境教學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拓寬師生知識面,增強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因而,對教學情境的創設越來越重要。本文擬通過對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探究,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 初中歷史;情境創設;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7-0075-01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人文科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素材。因而通過歷史教學來實現育人的目的是每個歷史教師應盡的職責。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又過于注重學生的分數,教師講學生聽,忽視歷史的育人功能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樣的被動學習,學生就成了知識的容器,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遏制了發展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本文將通過對情境創設的理解和運用,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基于此,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敬請各位同行指正。
一、情境教學的功能價值
(一)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一系列例如音樂、故事、謎語等的導入方式,能夠讓學生一開始就集中注意,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對本課所學的內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利于其歷史興趣的培養。
當然,讓學生覺得有趣、好玩,是很淺表的。“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讓學生覺得有趣、好玩,關鍵是要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傾向,讓兒童瞬間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轉化為持久的學習興趣”。①
(二)拓寬師生知識面
教師與學生一樣,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既是參與者、學習者,又是引導者、探索者。因而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需要進行素材的收集和反復的斟酌。這一過程就需要歷史教師在吃透本課教材的基礎上,平時廣泛閱讀有關歷史的書籍、報刊雜志等。學生也是具有主動性,課堂情境的創設既可以增加知識的認識,也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激發學生課后主動地查閱有關資料等。
對情境的創設,學生往往會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是思維碰撞的火花。師生之間的互動,無形當中對教材的理解會更加深入,也將使得師生關系更加寬松、融洽,有利于師生教學相長。
(三)增強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核心素養即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表現。教師通過情景創設能夠使學生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有更深入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共鳴和熏陶。再經過教師語言的引導,有利學生明白道理和素養的形成。
二、情境教學的運用方法
(一)再現人物,導入課堂
歷史教學無外乎人和事的演變,其中,以人物為最。應該說每一堂歷史課都會出現一些重要歷史人物。以人物作為情境創設的載體,貼近學生的認知,可以給學生深刻的體驗。
例如在介紹《新文化運動》這一課時,有的老師引用陳獨秀強行剪掉學生監督姚昱的辮子這一故事,讓學生對陳獨秀有一定了解,加深印象,引入課堂。這是用人物故事進行再現,再現的方式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等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建構主題,貫穿課堂
主題是一堂課的靈魂,只有緊緊圍繞主題進行情境創設,才能激發學生的
情感共鳴,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主旨。例如以詩為開篇,該詩為《有感》: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用愁起、愁燃、愁思三個部分貫穿全文,渲染本課的氛圍,使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感悟獨立自強的重要性。
(三)巧妙設問,盤活課堂
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探究,因而對課堂的設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的歷史問題都應有其實用價值,是重要的提問而非徒勞的提問。一是充分利用教材的顯性材料,挖掘出教材內容的隱性聯系,具有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德育滲透的綜合功能;二是簡便易行具有普及性”。因而設問要結合具有思辨性的內容或者史料,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教材內容。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可以進行情境環節的創設。
(四)實地考察,延伸課堂
歷史距離現實太遠,但是卻留下了珍貴的文物,例如建筑物、武器、碑刻等。由于課堂的局限性,往往只能通過影圖物具資料進行情境創設。如果有條件的地區,應該組織學生參觀遺址、博物館等,將能更形象直觀地展示歷史,教師再加以引導,可以較好地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
由于各地區情況不同,但應充分挖掘鄉土歷史。這些都可以成為歷史課堂的有效素材,貼近學生實際,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和深刻的認識。
三、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的興趣培養和知識的深入,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也要求教師要不斷研究教材,擴大知識面,提升教學技能,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當然,教無定法,情境創設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只有以學生為出發點,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才能更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全仁經.耕讀人[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