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海燕(鄭州西亞斯學院)
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對審計作出發言:“要深化審計制度改革,加強審計機關自身建設、堅持科技強審”等等,以及中央審計委員會的成立都代表國家對審計的重視。那么作為高校,如何響應黨的號召,為國家輸送符合國情、為國家建設作出更多貢獻的理想型人才是我們急需面對的現實問題。
傳統審計教學模式在現實經濟市場中暴露出以下各種弊端:
近年來翻轉課堂以及慕課在各大高校受到高度關注,但在高校里仍有80%的審計教學依然是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和PPT的對話。教學模式的單一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自小學到大學,學生接觸到的幾乎都是這樣的授課方式,課堂上也僅僅是看著自己的教材結合老師的講解,一直是被灌輸的狀態,沒有反應的時間,結果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夠牢固。此外,翻轉課堂在現在各大高校的推行具有一定的困難,教師不能快速接受這樣的教學模式,缺乏系統的翻轉課堂教學培訓,且各學校情況都不相同,各所高校在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下慢慢的探索。翻轉課堂的實施也涉及到資金的投入,要經過層層審批和老師充裕時間高校的配合才能落實到位,所以翻轉課堂不能僅僅是提出的口號,必須落實到位。
傳統教學模式以書中的理論為根本,審計對于未接觸過實務的學生來說晦澀難懂,再加上滿節課的理論灌輸,學生難以靠自己的意志力堅持下去,難以理解知識點。教師在局限的課時內也難以給學生分享太多的實務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導致學生最終未能消化知識點。據調查,各所高校的行政班級人數約在50人以上,更有甚者在60人以上,班級人數眾多,對于模式的創新、老師的有效管理具有阻礙作用,每節課45分鐘的時間老師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去照顧到每位學生,新的教學模式也難以實施,學生的自主性都在加強,是否每位同學都適應教學模式的創新也要進行考察,
大學審計專業的課堂設置過于標準化,學生的課程基本都是傳統的成本會計、管理會計、中級財務會計、稅法、沙盤模擬等課程,但在如今的經濟市場中,單一的財務審計已經不再滿足需求,國家倡導的全覆蓋審計中也包括工程項目審計、績效審計等眾多項目中,需要的不再是傳統的單一財務型審計人才。
學校應作為老師堅強的后盾,有些學校過于強調對學生的關心忽略掉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對教師的忽略往往容易引起教師多工作的懈怠,教師是教學改革實施的中堅力量。學校應給予教師提供良好的條件幫助教師才能夠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轉變過來,這應是老師和學校共同的目標,共同培養符合國家的人才。
擺脫傳統的審計人才需求模式,充分挖掘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風向的變換制定出合適的教學課程體系。增設計算機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績效審計、工程項目審計等課程,作為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而不再是把會計作為審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術業應專攻。畢竟這是一個要求審計全覆蓋的時代,同時對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應為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接觸到最新的審計人才需求動態狀況,能夠及時的向學生傳遞最新信息。但現在有些高校提供的培訓機會過于敷衍,質量不高,導致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也得不到提高,此外應鼓勵老師走出去,參加講座接觸更多不管是高校還是企業的人才,豐富教師的知識底蘊,跟上時代潮流。老師不愿出去,逼也要逼出去,而不是阻礙教師走出去,也不能因為經費問題阻止教師參與培訓,教師的學校的生產力。
高校教師應與學生轉換位置,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權。在審計課程中,因為理論過于枯燥,可以給學生分組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比如審計重要性,這個知識點可以結合很多生活中的案例,老師可以在先幫助同學先去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然后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審計重要性的概念,讓學生主動去想。如果學生可以舉出例子,那么會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這種模式,老師只起到輔助作用,而真正明白知識點的含義還在于學生所舉的案例。再如,審計程序知識點的掌握,先幫助學生搭起整個審計程序的框架,然后讓學生自己補充這個框架圖,具體每個程序的含義是什么、做什么、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情況。在執行時,也應當有過渡期,并不是每位學生都能適應教學模式的改革,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針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的解決。
審計是一門理論和實務較強的學科,但是在高校中往往容易忽略其實務性。有許多同學學完審計后不知道審計到底該怎么審,只有零零碎碎的知識點,并沒有系統的整體性的審計方法,這個問題的很大原因來源于學生與實務的脫節,同時教師也是與實務有一定的脫節。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接觸過實務工作,那么這會給授課帶來很大的局限性,學生需要的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現在放眼望去,真正畢了業可以直接從事審計業務工作的學生少之又少,對審計的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更不要說實務。
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在講解理論時應盡量給予學生實務案例,如果自始至終都是一家企業作為一個案例最好不過,讓學生通過分析實務案例去學習審計的理論知識。比如近期的康得新、獐子島事件都可以作為學生分析的案例,也可以結合國家審計公布的一些案例讓學生能從這些實務中去主動思考、總結審計審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的更好,也可以讓學生分組做成PPT在課上向大家展示,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自由提問,然后老師可以進行分析并給予肯定和補充。讓學生在學校就形成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可以熟練的運用書中的理論知識。
據調查班級80%的學生基本上傾向于上課閉嘴的狀態,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不愿意主動思考,更多的知識灌輸來源于教師的口傳。這不利于培養學生自學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作為審計學中的教學改革,應注重小組討論,讓每位同學先在其小組內暢所欲言,然后每次由每個小組的每個學生輪流做展示,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每一個活躍細胞。此外,老師可以在課前設置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課下查更多的資料,課堂上和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意見,然后每一組進行答案的總結,匯總出最恰當的答案。這就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比如,在實質性程序知識講解中,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后,為各小組布置任務,使學生能夠為企業設計合理的審計方案。學生完成審計方案的設計任務后,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對方案進行講解和補充,最后對每個小組做的設計方案進行評價。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可以吸取別的小組的優點,為下一步的任務做完善。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既要保證教學內容不脫離書本,又要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符合當前企業審計學情況。討論完畢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對有力的見解和建議進行鼓勵,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通過自我消化的方式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審計人才需求的轉變要求高校進行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要充分運用各種工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設置更為合理的教學課程,使課堂的模式不再單一,使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理論與實務進行良好的結合,培養出社會上需要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