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提出具體應用的路徑:合理運用生活化語言,便于學生理解;以生活化物品作為引線,串聯歷史事件軸;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作對比,加深知識的掌握,了解生活細節;開展相關歷史小游戲,定期游覽博物館、展覽館;創設歷史情境,通過角色扮演了解史實;剪輯和播放相關歷史視頻,了解學生感想。
【關鍵詞】高中歷史 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語言 歷史情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038-02
生活化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創造實際或重復經歷的情況、環境與機會,再現、呈現甚至還原教學內容所描述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在“親身經歷”教學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理解并構建知識的框架,發展自身發散思維的能力,產生與教學內容主人公類似的情感,了解教學內容中所描述故事中的意義和影響。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學生如同日常生活一樣去感受教學內容,深刻了解教學內容的每一個細節,加深記憶。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以生活化的現實再現歷史,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歷史感悟。那么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歷史學科教師該應如何進行歷史科目的教學呢?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策略。
一、合理運用生活化語言,便于學生理解
歷史學科有其特定的語言,這就是歷史語言,比如郡縣制、分封制、宗法制、耕耙耱技術、理學、心學等,學生學習歷史是通過歷史語言來達成的,但是歷史語言并不排斥生活化語言,如果一節課全都是歷史語言,學生將會覺得歷史晦澀難懂,失去深入學習的興趣。
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的內容是思想史,思想史本身就很復雜,這當中牽涉到很多的歷史詞匯,有些是教師也理解不了的。比如“宋明理學”這一課,課本中講到程朱理學時,指出他們的認識論是格物致知,那何謂格物致知呢?筆者搜尋了很多解釋,發現歷史學界對這個名詞眾說紛紜,而且很多都是用一個個的新名詞來解釋這一概念,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將史學界對這一概念的解析一一呈現,學生最后一定會稀里糊涂,聽不懂。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以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這一概念。在課上,筆者說:“同學們在教室坐著,抬頭就能看見燈泡,有一天一個同學想弄明白燈泡的工作原理而將其拆了,反復研究之后得出了其發光的原理了,這就叫格物致知。該同學接觸燈泡為格物,通過研究明白原理這就叫致知。”通過這樣的解析,再讓學生舉一反三,列舉一兩個例子,學生就會對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格物致知有所理解。
二、以生活化物品作為引線,串聯歷史事件軸
每一件生活物品都是有起源的,經過了研發變革階段才變成今天的樣子,而生活類物品又是最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對此十分熟悉。歷史學科也是以時間線索的推延和串聯而成的,因此從側面來看歷史和生活物品也有相似和重疊的部分。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也可以從這方面入手。
例如我們和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他們會說一些“洋釘”“洋灰”“洋油”“洋火”等詞語,現在的人乍一聽可能無法理解這些名稱是指哪些東西,其實“洋釘”就是鐵釘、鋼釘;“洋灰”就是指石灰;“洋油”就是指煤油,早期沒有電燈泡的時候,煤油燈里所用的油就是煤油;“洋火”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火柴;那么這些物品為什么都有一個“洋”字?在教學“洋務運動”一課時,歷史教師可以從上述生活物品作為引線導入教學,陳述教科書中的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洋務運動所帶來的一些成果,跟學生說這些“洋玩意”也是由于這次運動我們才開始引進、學習和制作,供國內居民使用的,它們逐漸轉化成了日常的生活用品,也隨之變更了稱呼和名字,但是我們的長輩在人生中受過這次運動的影響,因此對這些物品的稱呼依然保持原來的叫法,這就是“洋釘”“洋火”等的來歷。
三、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作對比,加深知識的掌握,了解生活細節
歷史學科教學最大的難點在于其距離現實較久遠,很多東西需要死記硬背,學生無法真正地滲透和理解。而優秀的歷史教師會盡量將歷史內容和生活相結合,以易于學生理解。因此,如何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就是需要歷史教師來攻破的難點。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現有的家庭電器來引入“電”的話題,再通過“電”來引入“電的起源”“電對工業科技的巨大作用”,再由此引入“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題;再通過“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入“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題,將這部分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形成歷史知識的框架和體系。
另外,歷史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學生生活地區的歷史讓他們對國家政策有所認識。比如在講解“改革開放”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研究性任務:“防城港在改革開放前就是一個小漁村,家家戶戶以捕魚為業,日子過得清苦,現如今防城港已經發展成為祖國南部邊疆的一顆明珠,是什么原因導致防城港有如此大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在課下通過搜集不同年代防城港的歷史圖片,分析防城港變遷的制度性因素。”這種從地方生活的變遷來理解國家政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親近,他們熱情高漲,對于學習歷史而言大有益處。
通過以上講解,我們將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作對比,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于歷史史實的記憶,同時也將歷史知識融會貫通,總結并加以應用。
四、開展相關歷史小游戲,定期游覽博物館、展覽館
據研究調查表明,對于單純的游戲和從趣味游戲中獲得知識并且加以總結,學生是更偏向于后者的。因此,教師可以有針對地組織相關的歷史小游戲,這樣對于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增長和歷史知識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例如歷史教師可以在每一周固定抽取一節課的時長,通過多媒體的教學工具(電腦)來運行一款需要回答對正確的歷史知識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游戲,在班級內大家一起進行游戲,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高中學生在游戲情節的進行中鞏固已學到的知識,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習額外的歷史知識等。
游戲方式還可以選擇“包拯斷案”的方式,由學生輪流擔任“包拯”(斷案的主要角色),其他學生作為“原告人”“被告人”(事件還原的角色),了解古代的說話方式,了解古代一些生活細節等,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史。
歷史教學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中,學生和歷史教師可以選擇在雙休日時間去參觀一些博物館和展覽館,了解每一樣歷史文物的發源、用途、材質等,了解此文物的歷史文化背景,以便學會去總結和反思。
關于歷史知識的游戲和博物館的游覽,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來吸收歷史知識,而不是單純地在課堂由教師單向傳授,教學方式應由單向交流轉為雙向交流,甚至達到學生來主動提問,由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詳細講解,接下來由高中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地位。
五、創設歷史情境,通過角色扮演了解史實
學生通過扮演歷史人物來進行歷史內容的演繹,無論是對于觀看者還是表演者來說都更利于歷史知識的吸收,并且這種方式使跨次元的人物在一個空間出現成為可能。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
例如教師在講解世界史變革這塊內容時,可以請四名同學分別扮演華盛頓、明治、克倫威爾、羅伯斯庇爾四位領導人,分別闡述自己所代表的國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歷史過程和最終結果,并且四人之間也可以相互辯論和探討,指出對方國家在資產階級變革中所凸顯的劣勢和錯誤的角色。由觀看者來投票選舉哪一位學生闡述的內容完整、條例清晰、臺風優秀,并給予一定的小獎勵來促進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活動。
在這種課堂設置的場景游戲中對于表演的學生來說要求非常嚴格,如表演者是要十分熟悉這段歷史史實,同時還要整理這段歷史進程的時間線,并了解所扮演歷史角色的個人生平與個人性格等,可見上述歷史綜合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也讓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歷史領悟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真真正正地讓學生領略了一把歷史魅力。而對于觀看者來說,他們也要仔細聆聽每一個表演者所演講的內容,記錄錯誤的部分和對于表演者進行指正,并且對于演講內容提出相對應的調整建議。可見,這種教學方式無論是對于表演者還是觀看者的歷史知識都大有提高,而這種游戲式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可以讓全班都參與的學習方式。
六、剪輯和播放相關歷史視頻,了解學生感想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沒有明顯的歷史錯誤的電視劇、電影、視頻等動態影音載體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給學生觀看,以便讓學生在劇情中學習相對應的歷史知識,并由學生課后整理觀后感。通過學生的觀后感,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看法、視頻內容人物的評價,以及學生對于視頻類型選擇的喜好等,然后教師適時地完善并修正自己的歷史教學計劃和教學策略,從而真正地做到教學相長。筆者在講解“長征”這一內容時,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短片,內容是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場景。視頻中紅軍戰士們衣衫襤褸,瘦弱如柴,但是他們不屈不撓,斗志昂揚,始終向著目的地前行。通過這段視頻,學生認識到了長征的艱難險阻,認識到了紅軍戰士的精神氣質,有些學生甚至理解了為什么是中國共產黨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總之,生活化的歷史課堂教學強調將生活場景來還原和模擬歷史,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激發學生的歷史感悟都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學生自身的基礎知識以及對歷史認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師在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之前,要細致地備歷史、備學情,與此同時還要精心加強引導,防止課堂出現娛樂化和戲說化的傾向。此外,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理念還有賴于老師和學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合和改進,真正地踐行歷史教學的生活化和社會化,進而契合新課改的要求,這才是一種有意義的素質教學,也是彰顯歷史教學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何成剛.國外歷史教學案例譯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出版社,2013
[2]段明艷.向學問道:我的歷史教學探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侯桂紅.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和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彭 禹,沈時煉.海派歷史教學透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杜 芳.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6]冷 偉.歷史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章太長(1978— ),男,安徽廬江人,碩士,廣西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古代史及民族教育。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