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明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結合實例闡述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具體應用,關注熱點以激發興趣,直觀引導以促進探究,優化語言以深化理解,巧用故事以加強感悟,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生物 啟發式教學 直觀引導 加強感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116-02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到生物教學中,一方面能打破傳統,將學生從單一的“填鴨式”教學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有效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思考中發散思維,逐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落實時,需要結合實際展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其在不斷啟發中思考,最終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
一、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進入高中以后,學生自主意識增強,在學習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味干涉,占據主導地位,就會讓其產生抵觸心理,適得其反。因此,可借助啟發式教學,結合當代高中生心理特點,讓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較大的自主空間,以此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轉變學習態度。在傳統教學中,受到應試制度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選擇講解授知,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得其在課堂上毫無主動權,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逐漸對生物學科產生抵觸心理。對此,可借助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中突出學生主體,讓其有充分的時間交流,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以此體驗到求知樂趣。長此以往,就能改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看法,消除抵觸心理,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以此提高教學效率,促進自身能力提升。
(二)激發學習興趣。高中生是一群需要興趣驅動學習的群體,意識到這一點在選擇教法時就要結合實際,充分考慮現實,準確把握學生“最近發展區”,圍繞其認知需求展開,在關鍵處點撥,讓其在啟發下獲得求知動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作用,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尤其是學困生,要加強興趣導學。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受到尊重,逐漸培養生物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實現能力提升,最終落實學科發展目標,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三)培養學習能力。根據新課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促進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而且要關注學習過程,促進其探究能力提升。啟發式教學的應用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還能促進其探究能力的提升,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此,不僅能提高學生生物成績,還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科目,促進其思維發展,在問題解決中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夠創造性思考,最終促進學科素養發展,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二、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具體應用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其對學生學習態度、興趣以及方法有直接影響。因此,在設計教學時,要靈活運用這一模式啟發學生,讓其在興趣引領下不斷提升,以此實現能力發展,最終落實學科目標。
(一)關注熱點,激發興趣。生物學科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學科,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根據這一特點,在設計教學時,就要關注生活熱點,以此吸引學生,確保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讓其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啟發中獲得應有提升,以此落實教學。
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現實的熱點問題都會引起學生關注。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就可利用學生關心的問題或者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以此作為切入點吸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啟發其思考,讓其產生主動探究的興趣,積極探尋問題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就能揭示問題本質,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展開積極探索。在教學“動物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時,就可結合科學熱點問題—— 克隆啟發學生,讓其在話題討論中加深對這一部分的印象。首先,可提問引導:“同學們,你們都聽過‘克隆嗎?”學生會異口同聲表示聽過,這時進一步提問:“那么你能不能談談對這方面的了解與看法?”對這一問題,如果讓學生獨立思考很難有結果,因此就可開展小組交流,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充分表達自身看法。這樣就能借助熱點問題導入課堂,一方面活躍課堂氛圍,打破傳統沉悶的枯燥;另一方面突出學生主體,讓其有自我展示的空間。在交流環節,有的學生聯想到克隆羊多利,有的學生認為克隆技術實現了無性繁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交流,不僅培養其發散思維,讓其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突破性發展,還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讓其在互動交流中分享、借鑒。
借助這一啟發,就能充分調動學生,讓其借助已有經驗展開思考,根據已知的信息積極探究,在不斷互動中優化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要切實發揮自身主動性作用,將啟發式教學靈活穿插于生物課堂,以此提高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二)直觀引導,促進探究。進入高中以后,生物學習難度明顯增加,如果沿用傳統講解授知,只是借助黑板呈現,那么難以激發學生,更無法調動其探究興趣。對此,就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要點知識直觀呈現,讓學生在啟發下主動參與課堂,以此促進教學效率提升。
當前,很多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被應用到各科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而且為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一背景下,就可借助這些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學生,讓其拓寬視野,在不斷豐富認知過程中探索發現新知識,以此完善認知,讓知識結構日趨完善。在講解“物質跨膜運輸”時,就可先借助多媒體播放一段“大寶 SOD 蜜”的廣告。這一做法吸引了學生,從其表情可以看出學生十分疑惑:生物課上為什么要播放這個廣告?看完廣告之后,就可進一步啟發:我們都熟悉大寶 SOD 蜜,但是有沒有真正知道這是什么?對此,學生沒有回答,于是就繼續借助多媒體介紹:大寶 SOD 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至此,學生又有了新的問題:這種物質有什么用途?由此,便進一步啟發學生,讓其跟隨問題進入文本展開探究,在興趣驅動下迫不及待地探究,以此優化教學。在這一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在關鍵處啟發引導。提出問題后,要稍做停頓,讓其有充分思考的時間,以此激發學生,讓其在興趣帶動下主動探究,在思考與交流中提升素養,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通過這一設計,就能借助直觀導入激發學生,讓其立足生活展開探究,借助多媒體、電視以及投影方式刺激其產生探究欲望,使之在強烈視覺刺激下深受啟發,以此促進問題探究,在不斷深入探究中提高思考能力,為后續深入學習做好準備。
(三)優化語言,深化理解。分析當前教學現狀,大部分學生都覺得生物學習難度大,內容枯燥,知識記憶起來很困難,以致產生抵觸心理。針對這一問題,就可借助啟發式教學去改善,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發學生,讓其在課堂上深化理解,加深感悟。
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大部分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在教學中不注意設計,讓學生聽起來十分無趣,無法調動其興趣,甚至出現了厭煩情緒。因此,就要借助啟發式教學,借助打比方、舉實例等方式增加教學語言的趣味性,以此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內容時,考慮到這是重難點,如果沿用傳統講授方法,直接用專業語言描述,不僅難以激發學生,而且還會弱化其興趣。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就可在上學初先讓學生玩一個“成語接龍”的游戲,也就是教師說上半句,學生馬上解下半句,像“龍生龍,鳳生鳳”,這時學生脫口而出“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或者,先說“種瓜得瓜”,學生就要接“種豆得豆”。由此,借助生動的教學語言就能充分調動學生,讓其在游戲后小結:這兩句俗語都反映了一個生物學現象,即“遺傳”。這樣自然導入新課,讓學生對將學內容充滿探究興趣,啟發其思維,無形中降低新知理解難度,快速融入新課學習。這樣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而且能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讓課堂更有趣,更吸引學生。
由此可見,有趣生動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啟發作用很大,在設計時可靈活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充分體會認知樂趣,以此增強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優化語言過程中不能偏離文本,讓學生一知半解。
(四)巧用故事,加強感悟。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蓄發學生的興趣。”抓住這一點,在設計教學時就可借助故事啟發學生,讓其結合文本理解,在認知過程中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以此獲得有益的啟示,逐步加深感悟,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有效的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其中內容的選擇十分重要。在具體設計時,就可將簡短有趣而又能說明問題的故事添加到教學中,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在講解“伴性遺傳”時,筆者講述了《少年包青天》中的一段破案故事:一個縣衙驗尸官謀財害命嫁禍與死者有恩怨的啞巴。在公堂上讓人驚愕的是,識字的啞巴竟然當眾在認罪書上畫押,之后被判決砍頭。之后,包拯路過此地,啞巴的父親為了幫兒子洗清冤屈,就求包拯,包拯明察秋高才讓啞巴沉冤得雪。原來,驗尸官早就知道啞巴患有紅綠色盲,就預先在準備好的判決書上動手腳,使得啞巴看錯上面的字,白白喪命。在講述的過程中,學生聽得十分認真,講完之后就可將這一故事遷移到課堂上:根據學過的色盲遺傳定律,你認為包拯的推斷對嗎?對于這一問題,學生深受啟發,隨即展開思考,發現其中存在問題,于是設計修改方案,最后得出一致結論:用啞巴的色盲母親代替色盲父親。學生就根據故事情節展開對學習內容的思考,在興趣驅動下自主探究,最終運用已有經驗理解新課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這一設計,就能借助故事調動學生,讓其在趣味引導下自主探究,在主動思考中培養分析、思考能力,以此落實思維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確保其受到啟發,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總之,啟發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到高中生物課堂上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其在主動參與中積極思考。在具體設計時,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其在啟發下分析、解決問題,以此實現能力提升,達到新課改發展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紅雷.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21)
[2]孫春紅.啟發式教學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8(32)
【作者簡介】盧克耀(1981— )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汾湖高級中學,主要從事高中生物教學與研究。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