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的要求,提出讓學生樂讀、確保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把朗讀與想象結合起來加強感情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讀、在讀中比較的教學建議,從而促進學生在讀中感悟,進而提升語文閱讀素養。
【關鍵詞】語文 閱讀素養 多讀 感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28-02
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應以讀為本,貴在多讀。語文教育專家張田若先生曾經說過:“閱讀素養,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然而,要讀出效果,避免“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現象就必須注重在讀中感悟。所謂“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其中“自得”就是一個體驗、感悟的過程。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就特別強調“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可見,只有“有所感”,才能“讀出韻,讀出情,讀出神”。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呢?
一、讓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標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第一條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有樂趣才會喜歡,喜歡讀才能讀出自己的感受。因此,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欲望,是引導學生感悟的先導。
例如,在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感興趣,筆者從課題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1.“手術臺”一般指的是什么地方?2.“陣地”指的又是什么地方?3.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然后給學生提示:答案就在課文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這樣設疑,既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又能夠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又如,在教學《海濱小城》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海濱小城的美麗景色,先引起學生的關注,然后飽含激情地對學生說:海濱小城如此美麗,課文中是怎樣向我們介紹的?你讀了以后能不能也介紹給別人,嘗試做一名出色的小導游呢?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個個躍躍欲試,爭當小導游。教師通過各種手段營造輕松愉快的讀書氛圍,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學生樂于讀書,為下一步的感悟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確保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多次的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途徑。閱讀一篇文章,我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情感、文章精神所在,以及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因此,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素養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以讀代講,從繁瑣、非必要的講解中擺脫出來,善于點撥,精于誘導,確保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去體會和感悟。
例如,對于結構嚴謹的段落句子,教師可以采用“問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段落、厘清層次,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而對于一些段落長、有精彩句子的段落,教師要多留一點時間讓學生細細品讀;文章中的重要對話部分,教師可以留足時間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重點抓住人物表達感情的提示語。另外,為了體現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刻理解文本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教材內容的特點和教學需要,巧妙科學地安排各種讀的形式,如默讀、小聲讀、全班讀、指名讀、教師引讀等,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有效的讀書。學生只有通過多次朗讀,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領悟課文的用詞、造句,巧妙的布局和感人的情節,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的感受。學生一旦熟讀,就能為下一步的讀中探索、讀中感悟打下良好基礎。
三、朗讀與想象相結合,加強感情朗讀
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還對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悟情有著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課文,都飽含著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學生的情感活動能否與作者及課文中的藝術形象獲得和諧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課文的感情朗讀。因此,在課堂中我們要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真正發揮感情朗讀對感悟的激活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感情朗讀的指導必須與引導學生想象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是訓練學生讀中感悟的關鍵。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思想,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觀潮》一課時,筆者設計了播放混有浪潮聲的配樂課文朗誦,并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此刻的你就站在錢塘江大堤上的人群中,面臨著即將向你滾滾奔來的錢塘江大潮,你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心情怎么樣?這樣設計,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在想象中感受錢塘江“大潮來前”“大潮來時”“大潮退后”形、聲、速的變化,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理解“人聲鼎沸”“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猶如千萬白色戰馬齊頭并進”等好詞佳句的精妙,理解觀潮者的激動心情,并從中得到感染與啟發,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奇特的、難以估量的,他們在想象中的感受與體驗又是別人無可替代的。學生想象、朗讀的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的過程。
四、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不論詩文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才能達到透徹的理解。所謂欣賞,是以深刻的理解為基礎的。理解不透徹,即使多少能欣賞點兒,總不免遺漏若干地方,沒把好滋味辨出來。”葉老所說的“細細咀嚼”的過程就是一個“品味”的過程,一個感悟的過程。可見,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詞句品讀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句,體會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加強語言敏感力。
例如,《羅盛教》一文主要寫了為了及時救出落入冰窟窿的朝鮮孩子小崔瑩,中國志愿軍羅盛教前后三次跳進水里,最后救出女孩,自己卻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在本課中,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羅盛教三次鉆入水中施救小崔瑩的方法:第一次是“羅盛教摸了好一陣,也沒摸到”,第二次是“羅盛教把孩子托上來了”,第三次是“羅盛教用頭和肩膀把她頂出來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讀這三句話,筆者利用多媒體把這三句話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從語氣、聲調和情感三個方面進行體會。然后,請幾名學生上臺朗讀(但這幾名學生朗讀的語氣、語調和情感基本上一樣)。對此,筆者抓住時機,引導他們抓住“摸、托、頂”這三個表示動作的重點詞來品味揣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為什么用“摸”呢?通過品讀,學生體會到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沖到哪里去了,而且在水下尋找孩子看不清,要想救出孩子是很艱難的,同時感受到羅盛教此時的心情一定是很著急的。接著,筆者指導學生通過做動作理解“托”這個詞,并想象在結了冰的水中,他穿著一身厚重的棉衣把孩子托出水面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到羅盛教必須一邊不停地踩水一邊使出全身的力氣把孩子往上托,孩子被托上去的同時還給羅盛教一種反作用力,此時,他一定更加艱難,處境更加危險。從中,學生體會到岸上的孩子們看到伙伴被托出水面,既高興又為他們擔心、著急。學生帶著這種復雜的心情品讀的這句話,也正是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筆者再引導學生理解“頂”這個詞。結合前面的學習經驗,學生能體會到羅盛教把全身最后一點勁全都用在了孩子身上,由于他在冰冷的水中待的時間過長,身體凍得僵硬,精疲力竭,此時他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清楚地體會到羅盛教三次鉆入水中救小崔瑩時,盡管所面對的困難和危險是非常大的,一次比一次艱難,但絲毫沒有動搖他救出孩子的決心和信心。學生邊品讀邊體會,通過反復品味和教師的適當范讀,讀出了文章的真情實感。“情自心來,情自口出”,學生也被羅盛教那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偉大的形象永久地刻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五、在誦讀中比較、琢磨、感悟
課文中的有些詞語雖不深奧,卻用得傳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中比較,反復琢磨,引發感悟,達到“意會”的目的。引導學生比較語言,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感知詞語的能力,而且能使他們懂得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妙處。
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在指導學生閱讀邱少云被烈火燒身這一處時,筆者抓住“包住”一詞,先讓學生說哪些詞是“包住”的近義詞。學生提到了“圍住”“罩住”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啟發學生思考:在“包住”和它的近義詞當中,此處選用哪個詞最好?討論之后,學生一致認為“包住”用得最準確,理由是邱少云被烈火“包住”說明他全身到處都是火,處境非常危險。運用換詞比較法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強化感性認識,長期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詞的準確性。
又如,《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中出現了“陸續”“斷續”“連續”三個詞語。為了使學生清楚深刻地理解與區別這三個詞的用法,筆者讓學生找出文中這些詞的所在句子,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品讀比較:
1.我軍的傷員陸續從火線上抬下來。
2.白求恩低下頭,繼續給傷員做手術。
3.白求恩大夫在手術臺旁,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
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通過品讀比較,不難體會出這三個詞在詞義上的差別:“陸續”是一個接著一個,中間間隔的時間較短;“繼續”是做一項工作時,中間有間隔,時間比“陸續”要稍長一點,而后又接著做;而“連續”則是指中間沒有時間的間隔,一直持續下來。通過比較,學生從中受到啟示。最后,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這三個詞各造幾個句子。這樣訓練,促使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了這三個詞的不同詞義,并能夠正確使用。
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其中一種特別有效的手段便是比較訓練。通過運用“對比”“增加”“減少”“更改”“變序”“總結”等方法,以及采用比比讀讀、想想說說等方式理解字詞句,學生明顯感受到語言之間的區別:是否簡練、是否生動、是否具體、是否細膩、是否形象……最終學會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思想。
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貴在多讀,重在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科學有效的語言訓練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悟,多讀多悟,把課文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思想情感聯系起來,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啟迪。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的策略研究——以濱湖路小學為例”(課題編號:2017C3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石聲美(1973— ),女,廣西欽州人,碩士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系南寧市骨干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