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璋
【摘要】本文論述運用破壞性實驗構建實效物理課堂的策略,建議引入破壞性實驗突破傳統教學觀念,改進破壞性實驗條件引發認知沖突,開展必要破壞性實驗誘發學生好奇心理,放手引導破壞性實驗培養學生嚴謹意識,增強破壞性實驗力度培養批判性思維等措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水平,構建實效物理課堂。
【關鍵詞】破壞性實驗 初中物理 實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138-02
破壞性實驗是指在實驗過程中器材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完成實驗后器材不再具有原先設定的使用價值,甚至危害到操作者人身安全的一種實驗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以安全為前提,大膽運用破壞性實驗,滿足學生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的心理需求,使其成為實驗中的思考者,提升物理教學的趣味性,推動實效課堂的構建。
一、引入破壞性實驗,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實驗能夠將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變得具體化、直觀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他們通過觀看演示實驗以及動手操作實驗,充分了解物理現象中所涉及的知識要點。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積極引入破壞性實驗,運用破壞性實驗擴展學生的思維,發展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其在實驗中不斷反思,提升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回聲”現象時,教師可運用破壞性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先要求學生關閉教室所有門窗,大聲齊讀教材內容,記下讀書的聲音,使其感受到聲音比較大。然后打開門窗再次大聲齊讀,讓學生記下此時的讀書聲,他們發現聲音變小了很多。在這一實驗中,學生可以親身體會到關閉與打開門窗時讀書聲音的大小情況,此時教師沒有急于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而是故意為他們講述響度、音調等誤導性內容。接著,教師設計問題:在開闊的野外講話為什么比在封閉的房間內講話聲音小?讓學生開展“分別在室內和室外說一句話”的實驗,親身體驗兩種環境下的不同感受,討論后歸納:聲音的大小不僅與響度和音調有關,關鍵還在于聲音在傳播時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
這樣引入破壞性實驗,是對傳統課堂循規蹈矩式實驗教學的突破,能夠強化學生對聲音傳播知識的理解,讓他們清楚地知道回聲產生的原理,明白反思的重要性。
二、改進破壞性實驗條件,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雖然大部分教師都能夠意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在操作破壞性實驗時通常面臨條件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改進實驗條件,準備好充足的實驗材料,指導學生更好地完成實驗。因此,教師在運用破壞性實驗時,應嚴格要求實驗設備與器材,及時改進實驗條件,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產生沖突,誘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使其主動思考物理知識的奧秘。
例如,在教學《電荷·摩擦起電》中的“靜電”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簡易器材動手操作破壞性靜電小實驗——在潮濕的環境里發生的靜電效果。教師先準備好驗電器、橡膠棒、玻璃棒、絲綢和毛皮等器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拿出來,先使用毛皮快速摩擦玻璃棒使之帶電,再用玻璃棒接觸驗電器,要求學生觀察驗電器的變化;再用絲綢通過同樣的方法進行操作,讓他們觀察實驗過程,認真記錄實驗現象。這個操作是為接下來的實驗做鋪墊,從而引出重點:往絲綢上蘸取少量的水,把絲綢變得潮濕,采用同樣的方法操作,把玻璃棒在潮濕的絲綢上快速摩擦,然后讓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當兩者接觸時,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驗電器的張角并沒有打開,這充分說明玻璃棒上沒有靜電的存在。
這樣教學,通過利用兩個截然不同的實驗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一個是常規實驗,另外一個則是破壞性實驗,并向學生講解和分析實驗現象,讓他們主動思考,使其產生探索物理知識奧秘的興趣。
三、開展必要破壞性實驗,誘發學生的好奇心理
在傳統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少教師總是反復強調“千萬不能損壞器材”,他們認為完全沒有進行破壞性實驗的必要。其實不然,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進與深化實施,越來越強調個性化與新穎性教學模式的運用。因此,要想讓學生全面認識與體驗物理實驗,教師應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進行一些必要的破壞性實驗,讓學生對實驗重新認知,并誘發好奇心理,給他們帶來直觀感受和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在學習“安全用電”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保險絲破壞性實驗,為學生準備好實驗器材:保險絲作用演示器、保險絲、小燈泡、電源和具有絕緣效果的導線等,組織他們分組操作實驗。先把保險絲連接到保險絲作用演示器的接口上,將小燈泡添加到整個電路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每加入一個小燈泡后保險絲的變化情況,運用逐個添加的方式,直至保險絲無法承受最后燒斷。接著,將具有絕緣效果的導線連接到保險絲作用演示器的接口上,這時要斷開電路開關,保險器也是斷開的,然后把小燈泡一個一個地添加到整個電路中,閉合開關,要求學生觀察添加小燈泡后導線的變化,他們發現導線冒煙,甚至著火。實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保險絲的特性與工作原理,使其充分認識保險絲使用不當所造成的危害。
通過破壞性實驗讓學生充分體會帶大電流情況下,如果不使用保險絲導線將會著火,使學生明白不能用其他材料來代替保險絲,要正確使用保險絲,從而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
四、放手引導破壞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嚴謹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雖然實驗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驗操作環節,仍然有不少細節需要注意,尤其是在破壞性實驗中更是如此。對此,教師在運用破壞性實驗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無論實驗成功與否,學生都能夠在親身體驗中獲取更多。即使學生在操作破壞性實驗時失敗了,但也是課堂教學中的積極的生成,能夠讓學生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警惕性,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以“彈力”教學為例,在研究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原理實驗中,彈簧松緊程度和拉力大小存在直接關系,學生先利用固有的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得出彈簧松緊程度和拉力大小之間是反比關系的猜想。當學生提出猜想之后,教師應鼓勵他們自主設計和操作破壞性實驗,改變彈簧測力計中的彈簧種類,把彈簧材料改變成鋼制材料,一根彈簧的自然長度改變成三種規格,分別為:8.3厘米、16.3厘米和7.5厘米,彈簧的根數可以是一根、兩根串聯或兩根并聯。通過操作實驗,學生發現彈簧材質不同所測出結果也不同,伸長情況也有差異,他們了解到彈簧松緊程度和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并非絕對,使其得出彈簧的材料不同,拉伸長度和拉力大小均不同,知道彈簧材料是影響彈簧拉力與拉伸長度變化的關鍵因素。這樣將破壞性實驗的操作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樹立端正的探究態度,細致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問題和動手實踐,借此培養他們科學嚴謹的思維意識。
五、增強破壞性實驗力度,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要想構建實效初中物理課堂,適當增強破壞性實驗教學的力度很有必要,教師可根據教學主題增加一些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特別是在學生操作實驗時,要明白實驗目的、原理和步驟,以及使用的器材、儀器等,培養他們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同時,教師可以運用破壞性實驗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邀請個別同學演示,其他同學提出建議,組織他們共同觀察和學習,使學生在批判中進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在“杠桿”教學中研究“杠桿定理”時,教師先拿出剪鐵剪刀,隨機挑選一位學生上臺歸納:L1>L2平衡時,F1
針對上述案例,整個破壞性實驗就是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也是不斷反思和創新的過程,使其在批判和反駁中發現新問題,進而重新思考與研究,最終對杠桿原理獲得更加科學的認識。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破壞性實驗,是傳統實驗教學的重大突破,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質,還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批判和反駁機會,不斷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水平,進而構建實效課堂。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