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菁 陽軍
摘要:《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是工程造價專業在開設的第一門工程算量的基礎課程。通過對這門課程近幾年教學經驗的總結, 結合當前學生學情分析以及之后就業的崗位需求。針對本門課程進行了碎片化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改革, 希望能夠對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職;《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教學改革
《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課程是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工程算量里的第一門專業課。本課程主要通過講授建筑結構節點的基本構造,具備熟練地應用平法圖集計算鋼筋工程量的基本專業技能,既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也對培養學生工程造價崗位職業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將來從事工程造價的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以及就近幾年的就業調查顯示,該課程對建筑類學生的崗位能力的提高、擇業就業能力的增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課程教學現狀與及存在的問題
工程造價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課程是一門專業課程。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現高職學生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對于鋼筋種類多的構件存在畏難情緒。甚至對于計算內容多的構件存在懶惰心理,往往上課只看不動,導致學生動手能力欠佳。這對于平法規則以及構造詳圖的理解有困難。而且部分學生對于手機的關注度遠遠超過了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諸如此類等因素一直是我校該課程教學效果欠佳的原因。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通常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與實踐脫節。當計算工程實例容易理不清思路,最終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
二、碎片化任務驅動法在課程應用的探討
將每節課程內容進行碎片化的切割(每次講解控制在10分鐘以內),建立以任務為導向性的學習,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該教學方法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并將復雜的系統問題分解成更細致化的小問題,減低學生的畏難心理。學生在逐步突破一個一個任務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流程被重新建立,不再像過去課堂上的“滿堂灌輸”,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變成計算實踐的參與者,教師起到引導和完善問題的角色者。
利用微助教將基本平法識圖的知識點變成題目進行課堂內測試,即可利用學生喜歡使用手機的習慣提高動手率,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進行檢測和反饋,達到查漏補缺,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已經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去教授知識,而課堂和老師的角色則發生了變化。激發學生自己多動手,而老師更多的責任是去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
三、具體實施步驟
(一)課前準備
把課程整個內容按構件進行劃分為基礎、柱、梁、板等體系,在按照每節課程根據構件特點進行劃分知識點,盡快控制每節課的知識點在五個以內。每次提前一周把知識點相關的基本練習題上傳到為微助教題庫。建立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的信息平臺,諸如我們現在班級管理已經建立起來的“班級討論群”,在每次完成一個構件的學習后進行分小組的實踐練習里有的問題進行相互討論以及教師答疑。
(二)課堂教學的過程
課前通過點學生回答問題方式回顧上節課的知識點,課堂上進行碎片后的知識點講授,并且結合微助教進行知識點基本考察,然后布置課堂任務,檢查學習效果,課后通過分小組的實踐任務,通過實際工程案例的構件計算強化學習效果。
四、實施效果
(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以將知識點碎片化的處理方式,以任務導向貫徹全過程,課程教學遵循以下過程:上課前回顧知識點;課堂中應用啟發式、案例式教學講授重、難點;布置隨堂測試(微助教),檢驗學習效果;課后布置實踐訓練,強化學習效果。利用網絡平臺,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討論交流實踐中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強化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在微助教的教學平臺上,課程的每個構件均設置了“同步訓練”、“實踐”等訓練環節,理論聯系實踐,課堂中直接利用手機APP布置實踐練習,學生手機被課堂占用,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通過在課堂中不斷觀察學生實踐過程,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課后再布置針對性的實踐訓練,強化學習效果,極大地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五、結束語
本文結合課程特點,以及自己的教學改革經驗,提出了以上教學改革方法。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范夢婷,王軒.基于“項目導向+職業能力”的《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1):213-214.
[2]張賀.平法識圖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經濟導刊,2016(08):159.
作者簡介:
梁文菁(1989-),女,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
陽軍(1990-),女,江西南昌人,大學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