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主要涉及如何認識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如何設計政治制度、如何評價政治制度、如何認識我國政治制度的巨大優勢、如何完善我國政治制度等重要問題。這些重要論述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政治制度;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036-03
政治制度在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很多新觀點。準確把握這些論述的科學內涵,對于堅定政治制度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重要論述的形成背景
(一)全球性制度危機下中國制度的優勢日益明顯
從國際上來看,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競爭的實質是不同制度的選擇。近年來,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治安惡化、經濟乏力、政壇惡斗、恐怖襲擊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根源在于國家制度能力的滯后,制度變革落后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這些問題并不局限于某些國家或地區,而是表現為一種全球性的危機,制度危機已成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嚴重危機。在全球性制度危機的背景下,堅持走自己道路的中國,正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模和勢頭迅速崛起。中國以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成功崛起,在實踐上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有別于西方發展的道路,在理論上也需要將政治發展經驗予以總結提煉,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新思路,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向繁榮提供成功范例。
(二)民族復興道路上西方意識形態的挑戰十分嚴峻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國外各種敵對勢力對中國制度的質疑和否定從未停止,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從來未中斷過。近年來,西方的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社會思潮全方位地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妄圖挑戰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攻擊黨的領導,否定我國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利用我國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蠱惑人心,對黨的領導和我國政治安全構成了嚴峻挑戰。因此,政治發展道路問題不能含糊,要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又明確的信號,對西方的意識形態的挑戰給予有力回擊。
(三)堅定政治制度自信與自信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政治制度自信,就是人們對以政治制度為載體的政治指導思想、政治道路、政治實踐、政治路線綱領政策、政治領導等有高度認同和信任,它是政治自信的內核。對于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自信是一個國家得以成長和鞏固的精神基礎與政治基礎。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首先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1]但是,與堅定政治制度自信的要求相比,否定、質疑這個政治制度的聲音卻不時出現,種種不自信的表現依然存在。比如,有人認同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憲政民主,幻想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國。有人將一些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政治制度的缺陷,認為是制度不好導致這些問題,因為某些具體制度不完善而否定根本制度的合理性,進而對整個國家制度體系喪失信心。還有人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成效甚微,對改革的成就視而不見。究其原因,從根本上來講是源于對這一制度的認識不深刻,特別是看不到這一制度的合理性與先進性,看不到這一政治制度的獨特優勢,導致理論上的不清醒,政治上的不堅定。理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基,因此,必須在理論上做出新概括,對我國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與先進性進行充分闡釋,澄清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為堅定政治制度自信夯實理論底氣。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重要論述的核心內容
(一)政治制度地位:“關鍵環節”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規則的總和,包括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政黨制度、選舉制度等,它是社會形態的核心內容和顯著標志。
對于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制度對一個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于關鍵環節。”[1]“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于起到決定性作用。”[1]這些重要論述遵循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是上層建筑的重要方面,在國家制度體系中處于關鍵環節和核心地位,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因此其反作用常常表現為決定性作用。
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的關鍵地位,所以,以政治制度為依托的政治發展道路就至關重要,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成敗。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堅持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更是關系根本、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1]“以什么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1]“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們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2]。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道路選擇錯誤,而導致社會動蕩、國家分裂的例子有很多,教訓也很深刻。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增強政治制度自信。
(二)政治制度設計:“三個有機統一”
對政治制度的思考貫徹人類發展始終,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智者會有不同的回答,但其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合理的政治制度。如何設計一套合理的政治制度,是關系國家前途的重大問題。雖然設計和發展政治制度,是一種有意識的政治活動,是每個國家的人民的自主選擇,但是人民不是隨心所欲地選擇,而是根據本國的歷史傳統、基本國情等客觀因素做出選擇。只有這樣,選擇和設計的政治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獲得人民的高度認同。
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提出“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1]“三個有機統一”強調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堅持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形式和內容的辯證統一中設計政治制度,有利于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思考政治制度的設計問題。
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對此,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辛的探索。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都以失敗而告終。近代以來我們嘗試過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中國行不通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制度無法對接中國歷史傳統、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中國人民將西方近代以來的各種政治制度都嘗試過了,發現這些制度都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之后做出的正確的必然選擇。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1]所以,立足本國國情是設計國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出發點。
(三)政治制度評價:“八個能否”
政治制度的評價標準實質上是話語權的爭奪。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制度的構建源于西方,長期以來,對于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話語權也被西方主導,西方的普選制、多黨制、三權分立等一直以來被作為評價政治制度的通用標準。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西方某些學者更是預言歷史的終結即將到來,社會主義中國也不會支撐多久。當前,仍有不少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作為標準來評判中國的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國家的評價標準,必然導致對我國政治制度的不客觀的評價。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3]對于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八個能否”的判斷標準,即“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1]。
“八個能否”的評價標準具有鮮明特色。一方面,在內容上具體而不抽象。八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領導層的權力交接、政治整合、民意表達、政治參與、政治決策、人才吸納、依法治國、權力的制約監督多個維度,詳細規定了政治制度評價的具體標準。另一方面,在功能上堅持民主與效率的辯證統一。把民主和效率兩者結合起來評價國家的政治制度。這種民主制度在國家治理中是否有效,同樣也是一個重要標志。當今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雖然采取了普選制、多黨制的民主形式,但是是沒有效率的或者是低效的。無效的制度不是好的制度,也有悖于現代政治文明。所以,一個良好的政治制度應該是把民主和有效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制度,在政治制度的評價上,也必須把兩者統籌兼顧,才能針對不同的政治制度進行科學的評價。旗幟鮮明地提出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標準,打破了西方關于政治制度評價標準的壟斷地位,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自信和理論擔當。
(四)政治制度優勢:“四個能夠有效”
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使中國能夠集中一切智慧、力量和資源,用于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一切成就的取得證明了這個制度的明顯優勢。對于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能夠有效”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即“能夠有效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系”“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能夠有效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1]。
“四個能夠有效”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政治制度的透徹把握,是對我國政治制度優勢的深刻總結。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根本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們有效應對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創造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奇跡。在這場快速、劇烈、復雜的現代化進程和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避免了許多國家在這一發展階段所經歷的嚴重社會政治動蕩,保持了社會長期和諧穩定。這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勢。
(五)政治制度完善:“把制度自信和改革創新統一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1]這一論述為我國政治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一方面,要堅持既有的制度體系,而不是另起爐灶。要堅持根本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原則,包括黨的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能力、人民民主的水平以及依法治國的質量是支撐中國政治制度發展和完善的三個支撐點,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要完善既有的制度體系,而不能封閉僵化。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完善的目標。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總體優勢已經凸顯出來,但是在具體的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通過對體制、機制的完善來激發制度活力,擴大制度優勢,為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健全制度體系。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
(一)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奠定理論基礎
政治制度自信既取決于實踐的印證,又依賴于理論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論述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圍繞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設計、評價等重要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色、優勢進行了充分闡釋,特別是對這一制度的合理性與先進性進行了科學論證。其內容豐富,邏輯嚴謹,思路清晰,富有科學性、時代性、系統性,并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制度建設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消除思想困惑,厘清錯誤認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為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供有力支撐
話語權是國家形象的表達,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大國,不能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更不能缺少引領時代發展和世界潮流的話語權。話語權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面。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把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作為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可見,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影響一個國家話語權的重要因素。當前,中國發展和治理的勢頭都不錯,但在世界上國家形象屢屢遭到刻意的丑化,究其原因,缺乏話語權是很關鍵的因素。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主導聲音,特別是在民主政治領域,一直沒有突破西方的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論述,既增強了國人對這一制度的認同與支持,又增強了世界對這一制度的了解,有利于破除人們對西方制度的推崇,是把我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的重要體現,為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為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中國方案
人類政治文明具有多樣性,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民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永恒目標,但是對民主的理解不一樣,實現民主的途徑也不盡相同。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福山提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他認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許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似乎印證了“歷史終結論”的觀點。但是,如今國際政治的現實發展證明了的“歷史終結論”的嚴重偏差。西方民主制度不僅沒有獲得所謂勝利,而且不論是在歐美,還是在其他地區,特別是中東、北非地區移植民主帶來的中東亂局等一系列事件,引發了世界對西方民主的質疑與反思。相比之下,中國的民主模式給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是一種偉大的制度創新。面對中國的民主模式所創造的輝煌成就,福山2009年對自己先前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客觀事實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的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論述是對中國政治智慧和制度能力的理論總結,是對國際社會對我國政治制度否定、質疑的有力回應,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貢獻了具有“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日報,2017-10-28.
[4]李彬,李海波.人間正道是滄桑——讀《道路自信:中國為什么能》[J].紅旗文稿,2014(14):36-38.
收稿日期:2019-05-20
作者簡介:姚薇(1982-),女,湖北枝江人,政治學與管理學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從事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