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蓓

摘 ?要:《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我校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也是學習一些后序課程之前必須掌握的支撐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重要專業課程,同時往往也是許多同學沒能學好的課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手機電腦等終端的普及,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資源,也拓寬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筆者基于泛雅平臺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探索。
關鍵詞:泛雅 ?C語言程序設計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TP312.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7(b)-0209-02
1 ?C語言教學的現狀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作為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序設計的初步知識和學會編寫簡單程序,形成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思想,提高運用C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編程能力,同時也為一些后序課程的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但是,在筆者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學習該門課程,即使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差距都很大。這一方面與學生本身的理論基礎、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現場的學習接受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教學的方式有關。每一屆學生教下來,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由于教師要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上課時的限制,每位學生學到的內容有限,掌握的內容更有限。對于學習接受力相對薄弱的同學來說,入門都是問題,更無法深入到后面章節的學習;而對于學習接受力強的同學,當堂課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這時課上的知識容量對他們來說就嫌少,涉及的學習深度也不足。學習接受力中等的同學,能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但是學習的內容僅限于老師教的,所以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可見,傳統的課堂無法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有新的手段來改善教學方式。隨著信息化手段的不斷豐富,混合式教學可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就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一種教學方式,線上和線下都是教學的必備活動,目的是充分發揮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提升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深度。
混合式教學目前沒有同統一的模式,但是它將重構傳統的課堂教學,讓教師在思考“自己如何教”的同時,更要關注到“如何促進學生的學”。
3 ?泛雅平臺簡述
泛雅平臺是超星公司基于泛雅模式開發的一個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師生可以瀏覽下載該平臺上的已有資源。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該平臺上建設自己的網絡課程并應用,借助該平臺實施教學監控、組織、管理及評價。學生既可以在電腦端,也可以通過移動端的學習通,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個性化學習。師生可以通過上課簽到、在線作業、測驗、答疑、討論等,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交流,滿足師生更好地教與學的需求。
針對C語言教學的現狀,泛雅平臺可以作為《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的一個載體。通過利用泛雅平臺,實現《C語言程序設計》的混合式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順著不同的學習路徑來進行學習,讓各個層次的學習者各取所需。
4 ?基于泛雅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的總體設計
4.1 平臺上教學內容的總體安排
由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是統一的,但是學生的學習是具有差異性的。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如果安排統一的學習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分為兩大部分:(1)必學內容,該部分針對全體學生,目的是讓每位同學都能學會一些簡單的程序編寫,對程序設計有個初步的認識。(2)選學部分,該部分是針對學習接受能力強的同學,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一步學習,見表1。
4.2 混合式教學實施的總體步驟
《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在進行混合式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分成三大步驟:課前預習初探、課中學習提升、課后鞏固內化。
4.2.1 ?課前預習初探
課前教師主要做兩個工作:(1)布置好在線的預習內容,如觀看微視頻或閱讀在線材料,對本課需要知道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要求學生在預習完后完成相應的檢測,這樣教師可以通過檢測了解到學生的預習情況。(2)提出本堂課需要解決的一個簡單問題,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程度。
學生課前的任務也是兩個:(1)在手機或電腦端,在線預習所學內容,并完成相應的預習習題。(2)嘗試運用預習內容初步解決問題。
4.2.2 ?課中學習提升
課中教師的工作首先是:(1)針對課前的預習給學生提供反饋,針對學生預習存在的問題,給以講解和解決。(2)層層深入,構建相應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習評價,并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內容和方法。
學生課中的任務是參與學習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升知識的學習深度。
4.2.3 ?課后鞏固內化
課后教師的工作主要是組織學生答疑交流。
學生的任務是完成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或技能,總結后內化,如有不懂的可以線上或線下與老師、同學交流。
5 基于泛雅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的具體實施案例
下面是以項目三循環結構程序設計中的任務一while循環為內容的設計案例。
本案例的題目是while循環,計劃2課時完成,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過順序結構、選擇結構的知識與技能,這部分內容將為后續學習其他循環結構語句打下基礎。具體的內容主要涉及到三個知識點:知識點一:while循環的一般形式、知識點二:while循環的執行過程、知識點三:循環控制變量三要素。根據大綱的要求,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①識記while語句的一般格式,知道循環體、循環條件。②熟悉while語句的執行過程,能說出具體語句執行的過程。③學會用while語句編寫簡單程序,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結合實際問題,學會分析,確定算法,編寫程序
(3)情感與價值觀: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其中,教學的重點是while語句的執行過程和循環結構的三要素,教學難點是應用while語句解決實際問題。
平臺上,除了一些已做好的題庫外,我主要放了微課、課前課后的理論檢測題、課件以及發布的課后作業包括討論。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以及學情,本堂課我首先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之前完成在線學習微課,課前的預習檢測。預習檢測的題目主要是知識點一和知識點二中涉及的一些概念性的、相對簡單的知識,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預習檢測做完,平臺會自動評分,并給出答案,讓學生和老師都能了解初步掌握的情況。教師在課前通過泛雅平臺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
課中的大部分學習時間都是安排在線下的,偶爾穿插一些線上的活動。
首先讓學生登錄到電腦泛雅平臺完成簽到,這樣就省去了每次上課考勤的麻煩。對于上節課的預習檢測,我是配合知識點由學生來講評,老師做總結。然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任務。
線上的學習雖然有了初步的印象,但重點內容還需要強化,所以對于本次課的教學重點:while語句的執行過程,我通過相關練習和線下課堂上的講解,讓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用while語句編寫簡單程序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光靠線上的簡單學習,很多學生還是入不了門的。所以在課中,我主要是通過線下教師的由淺入深地啟發引導,再配合一些難度由小到大的練習來化解難點。在課堂中,我在提出一些問題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在線的搶答,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利用線下的學生的當堂小結以及教師的總結,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學會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
課后的理論檢測和課堂知識的應用,我也是放在線上的。理論檢測由系統評分,學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和評價。課堂知識的應用,相對課堂所學的內容要稍微動下腦筋,學生花的時間可能要長一些,所以放在線上,不占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而且我要求他們做完后,上傳到討論區,有疑問的地方也可以在平臺上發起話題,方便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和學生間的互相學習。
6 ?結語
通過實踐,我發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相對原來單純傳統的教學,學生的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學效率上也節約了不少時間。對于教和學都能及時反饋交流,也方便教師對學生的多元評價。在以后的課程教學中,我還需要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 鄭曉妍.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M].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本,2018.
[2] 趙書紅.基于超星泛雅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實踐與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8(12):101-104.
[3] 丁晶,李彥.基于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西安翻譯學院學報,2017(24):29.
[4] 李文全,徐素萍.C語言程序設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0):176-177,183.
[5] 王勇智,范欽.“C語言程序設計”混合式教學實踐與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