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菊
一、背景分析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承擔起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培養人文素養的責任,而且要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強烈的認知度,并且沒有足夠的興趣去了解和發揚。基于此,教師就需要不斷完善教學形式,創造出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染,從而對學生未來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推動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二、案例描述
1.案例1:在帶領學生學習《渡荊門送別》時,首先教師讓學生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送別詩,學生們都會想到有《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然后請學生背誦一下。引入今天的課題后,由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們仔細聽讀,要注意節奏和字音。在教師朗讀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要仔細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本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2)與以前的送別詩相比,有什么不一樣,表達的是什么情感。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古詩詞蘊含的思想,回顧舊知與本詩形成鮮明對比,體會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調。緊接著,由學生品讀詩句,教師逐句串講。縱觀全詩,詩人寫送別之情只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通過閱讀,學生會發現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熱愛之情充盈在字里行間。最后,教師逐句教讀,邊讀邊糾正,指出應注意的節奏、字音,讓學生在朗讀中不斷轉換語速和音色,體味詩歌的內涵。通過品位語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案例2:在帶領學生學習《背影》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后讓學生談談歌曲的信息以及聽后的感受。接下來,通過課件介紹作者相關資料和作品背景,讓學生在了解作者之后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情景,教師可以播放幾部關于父愛的電視劇,例如《搭錯車》中無私奉獻、真摯感人的啞巴父親能夠引發學生的回憶起自己沉浸在父愛中的場景,為課堂奠定了“父愛如山”的情感基調。最后,啟發學生用心感受父愛,并帶領學生用真情去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用多媒體投影為朗讀配圖,例如買橘過程中父親的身形,從側面反應出了父親買橘的艱難。巧用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音頻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并讓他們懂得感恩。
3.案例3:在帶領學生學習《水調歌頭》時,教師選擇在中秋節開展課外活動,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自由發揮空間。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搜集關于中秋節的古詩詞和圖片,并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例如: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以今日的中秋節日為指引,讓學生們將課下所搜集到的關于中秋節的古詩詞背誦下來。孩子們準備了各種不同的內容,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八月十五月夜》等。緊接著,讓學生回憶下我國中秋節的節日習俗,感受我國傳統節日的韻味。最后,由教師為學生布置賞月的課后作業,在教師詳細為學生講解這首詩的背景之后,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活動中利用節日和課外活動的融合,增強了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三、案例分析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領悟文章內涵。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的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它重點考核了學生們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為了保證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然而,大多數的古詩詞都題材繁多,言簡意賅,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學生們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從而導致學生興趣不高。因此,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朗讀來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然后引導學生從字詞間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借助多媒體,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之一。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單純地依靠課本,無論書本的語言多么華麗,教師朗讀的多么精彩,都無法讓每一個學生理解透徹,這是傳統教育的一大教學難題。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滲入到語文教學領域,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融入相關圖片、視頻,通過圖片展示漢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音頻創造文化情景,在學生心中燃起對傳統文化深刻探究的火焰。
3.利用節日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光靠課堂上45分鐘的教師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傳統文化全方位地實施,尤其是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古人用精美的語言把我國文化表現得淋漓精致,因此,教師可以將民俗文化與課本古寺詞有效結合起來,點燃起學生對節日的回憶,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拓寬了他們傳統文化的視野。
總之,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在歷史傳承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然而這個任務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教師,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及時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民族精神的追求,使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的探索中尋找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雅琴.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02).
[2]劉連明.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才智,2019(01).
[3]徐敬華.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農村教育,2019(02).
[4]羅容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珠江教育論壇,2018(02).
[5]武平.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智慧,2018(29).
[6]王學香.淺析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新課程(中),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