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巧娟 黃凱

摘 要:兒童繪畫創作最大膽、最富有獨創性是五、六歲時,該時期被心理學家認為是兒童繪畫的高峰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九歲之時繪畫能力由主觀表現轉向了擬寫時期,如果該時期兒童知覺發展較為欠缺,繪畫能力將會有所下降。當兒童長至十一、二歲,其自我中心的主觀表現,未能達到客觀物象的再現,那么他們會被遺留在空白期——他們無法完成兒童畫自然向專業繪畫學習過渡。所以彌補學齡兒童該時期的繪畫教學探索迫在眉睫。而本文研究方向致力于從寫生為主要的立足方向,攻克兒童繪畫空白時期的教學實驗。
關鍵詞:寫生教學 教學實踐 空白時期
在讀碩士研究生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上半年期間,本人曾在南京繪途藝術教育機構兼職小學美術老師一職。在兼職期間,偶然的機會發現該美術大班(11-12歲)的學生在兩三年前的繪畫作品,但是如今的繪畫作品卻大不如前。為什么該興趣班學齡兒童的繪畫水平不如以前,這點引起了我的關注。深入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發現十一、二歲兒童的繪畫水平會出現空白期。所以,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就要學會如何運用繪畫教學的規律。同時,學齡兒童在表現力和智力已經發展到相當高度,在如何均衡發展這兩者關系時,美術教育起到了很好橋梁作用。所以,我們美術教育者們應該多方面探索素質教育的發展道路,當然也要根據美術教育的特點結合學生心理素質來因材施教。
那么為什么要讓學齡兒童參加美術活動?對于這個問題分析,現如今還有很多家長都不是很清楚。教授學齡兒童的美術,并不為了將兒童培養成美術大家,而是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思想、心理、情操和人格的教育,讓學齡兒童參于美術活動只是為了達到目的手段和方法。美術活動能培養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兒童通過繪畫表現的方式,抒發自己內心情感,進一步培養學齡兒童對美的感悟,陶冶情操,激發兒童自身蘊藏的巨大潛能,使他們在繪畫中的表現力和創造力,遠遠超過心理學家所劃定的界限。
而什么是學齡兒童的空白期?通過對知網、萬方、維普、龍源等網站資料的搜索,發現對于繪畫空白期這方面理論知識的收入甚少,更不要說用何種方法去解決該時期對于所帶來的兒童繪畫問題。在新昌縣南明小學的張碧英老師,在這位老師的論文《兒童繪畫“冬眠期”轉化策略探討》中寫到,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面臨一次明顯的下降。對于這一特定年齡階段出現的繪畫轉折期,許多學者稱之為"冬眠期",并認為這是兒童繪畫指導過程中的困難時期。張老師在論文中提出的概念還是模糊的,因為沒事具體明確年齡段的區分,而且只是將所提取概念再次重復,并沒有新的理念出現。但和本論文提出的繪畫空白期概念上是接近的,所以本論文我將會盡力填補如何解決空白期帶來的兒童繪畫問題這些方面的空缺。繪畫教學是美術教學的核心基礎,而美術在兒童的全面發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成功渡過繪畫空白期,期待著更多的學者去探索中國美術繪畫教育的現狀,提出新的有益的教學方法。
而學齡繪畫空白期是如何產生的呢?可能是多方面因素,比如,學習的壓力,自身繪畫水平的不足,對于繪畫能力的匱乏,家長對于兒童繪畫的不了解。以上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可能在于,家長不了解兒童繪畫的心理,實際上在這個空白期的學齡對于繪畫的需求不單單是生理上的,在于心理上的因素更加重要。有很多家長表示在孩子幼年時期喜歡到處亂涂亂畫。但是到了學齡時期,有些在幼年時期表現很好的繪畫興趣的兒童,明顯表現出討厭或者不愿意畫畫的想法。
造成這樣問題的首要因素是家長不了解兒童心理,對于他們的畫用世俗的眼光去評判,十分苛刻。以前在培訓機構的時候,就會時常聽見家長對于孩子的作品的評價:你這畫的啥啊,鬼畫符。在兒童對自己所畫的作品充滿信心的時候,去用世俗的眼光去批判,去給空白期兒童澆冷水,導致他們對于繪畫失去信心。而且有些家長提前給孩子下結論,說他們不適合學畫畫,這就給空白期學齡兒童對于繪畫方面帶來毀滅性的扼殺。
而且對于空白期學齡兒童,即便是家長或者外來因素沒有對他們產生影響,他們如果沒有收到正規的繪畫教育的培養,該時期兒童必然會受到自身“自我中心”繪畫思維方式的影響,這樣的兒童繪畫心理是更加恐怖的,如果繪畫僅僅是依賴直覺去進行主觀判斷,那么該時期兒童的繪畫技法不僅得不到提高,而且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發展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在2007年東北師范大學的郭麗偉在碩士論文《長春地區校外少兒美術教育創新發展的策略研究》中寫到隨著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校外美術教育儼然成為我國教育機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為學生提供了美術素養進一步提升空間,而校外少兒美術教育雖然注重兒童的個性培養,但對于教學課程內容并不完善,教師講課的隨意性,和學生缺乏自主性等,這些在校外美術教育中應有所更改。因此,校外幼兒美術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緊跟創新發展理念,進行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美術教育所體現綜合特性。
2013年宿遷學院美術系的邵士德在論文《中外美術教育之我見》中提到先進的國外教育被中國廣泛學習和應用,一時間,向西方學習的大風潮興起,從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學習和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歐洲和日本的美術教育歐洲的美術教育是普及化教育的模式,是全民參與性的美術教育,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都具有良好的美術氛圍。
就繪畫教學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推理出中外國式的繪畫教育模式:
一、中國式繪畫教學一般情況下繪本是通過一些圖畫來引導兒童學習,繪畫教育則范圍比較廣的。通過圖文并茂的藝術方式,來促進學齡兒童繪畫教育,進行由淺入深的過渡。通過彩鉛素描的造型教學,來帶動學習興趣,提高學齡兒童造型能力,以及空間建模能力。而且彩鉛的顏色豐富,可以滿足兒童對色彩的需求。這種傳統的繪畫教學,對于繪畫空白期問題的解決是片面的,最多是在兒童繪畫造型能力上有所體現,但是對于兒童知覺能力的訓練上有所欠缺。
二、外國式繪畫教學,美國教育家艾斯納和格瑞提出的“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理念,在過于美術教育的內容方面,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提出美術教育的內容包括美術創作、美學、美術評論和美術史,提倡美術要多元化發展。歐洲的美術教育更多的是課外興趣活動,或由老師家長帶領。例如:每當假日來臨,藝術愛好者們紛紛來到廣場上,尋覓美的事物,將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融為一體,讓廣場上散發著濃郁的藝術氣息。再如:在歐洲的盧浮宮、梵蒂岡、佛羅倫薩等美術館里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參觀者、他們是攝影者也是繪畫學習者,年齡跨度從幼兒到老年,人們可以隨意拍攝下喜歡的作品,可以在美術館繪畫室里把瀏覽后的感受通過繪畫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在這里充斥著人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