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楠 王慶然
摘? 要:該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方法,對“互聯網+”與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人才培養融合的策略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面對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所出現與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能夠幫助解決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人才培養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效融合策略。旨在幫助高校教師有效、優效利用互聯網技術,更好、更便捷地為教學服務,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公共體育? 培養? 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a)-0224-02
1?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教學面臨的問題
1.1 缺乏信息化技術的普及與應用
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本質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其他學科教學場地是相對固定和封閉的教室,教師教學主要以板書、講解與運用信息化技術來授課,對于普及與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上手比較快,應用較為廣泛。而體育學科的教學,具有身體的實踐性,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不變,授課的場地大,運動范圍廣,授課空間相對開放。加上體育學科授課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示范與糾錯,運用信息化技術相對較慢,應用范圍小,很難實現在操場上某一位置能夠安裝互聯網設備。
1.2 傳統公共體育課程受到互聯網的巨大沖擊
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沖擊,傳統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流露出較多問題。首先,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采取的是教師講解、示范,集體糾錯與個別指導,很大程度上突顯出教師的“一言堂”,而忽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其次,是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尤其是田徑教學,缺少趣味性,動作技能的習得還要依靠大量的、重復性的動作去練習才能實現掌握技能目的,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次,組織形式比較死板,過分要求“軍事化”管理形式,很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面對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出現抵觸情緒心理,不愿意接受學習,更談不上在教學中運用。比起那些運用互聯網技術嫻熟的教師來講,不管在內容呈現上、講解軟件的應用上,還是在評價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吸引學生眼球的魅力。
1.3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發展滯后
校園體育文化是宣傳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素養等方面的文化建設。旨在營造一種人文體育精神,塑造良好的熱愛體育活動的校園體育氛圍和校園體育文化。王振亞在其研究[3]中指出,“校園體育文化的有效運轉對于實現高效體育教育目標,培養學生體育新理念及構建和諧高效校園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所呈現出來就是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校園體育文化需求同發展相對滯后的高校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矛盾愈加突出。”大部分高校中并未意識到體育課程所帶來的益處,更談不上相應的校園文化建設。
1.4 高校公共體育場館、場地利用率低
大學生每周安排一次體育課,2課時。課下很少有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外體育鍛煉中去。加之,場館、場地管理疏忽,學生利用起來極為不便,久而久之,就不再有學生愿意參與到鍛煉中去。為此,在體育課結束之后,大量的體育活動場館、場地出現閑置狀態。
2? “互聯網+”與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人才培養融合的策略
2.1 完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基礎條件,增加信息技術設施的投入
完善體育教育教學的基礎環境,注重信息化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與創新。完善與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和設備是教師能夠進行教學改革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增加各個場館、場地的互聯網技術與設備,才能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可以在場館一端安裝PPT屏幕,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還可以制作動態技術示范圖,讓學生可以很直觀、很清晰地學習,有效建立起動作概念定型。
另外,還應該為教師進行培訓與繼續教育學習活動。時代變化與發展速度之快,給一部分年齡大的教師帶來教學上困惑,而如何更好地運用信息化技術、更好地與之融合,不僅僅是年齡大教師的困惑。
2.2 合理融合傳統體育教學與互聯網時代下的公共體育教學
首先,教師應該運用好當前時代的互聯網技術,將其用到體育教學中去。改變以往教師講解、示范、糾錯與指導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可以將要講解的內容投到大屏幕上去,結合生動的畫面,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學效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學內容的更新,同樣是發展學生的快速奔跑能力,不一定非得跑50m才行,完全可以結合當前娛樂節目中的“撕名牌”活動,穿插在課堂之中,既完成了任務,又激發了學生興趣,教學內容要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最后,課堂教學形式要隨著信息化技術改變而改變。比如說我們拿著本進行點名,浪費了時間,又不一定準確無誤,完全可以制作點名二維碼,設置每部手機只能登錄一次,學生打開微信平臺通過掃描一下,輸入姓名、學號即可完成登錄。學生相關信息即可通過信息化技術呈現給教師。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保證了出席人員核查的準確性。其實,評價考核與終極考核,成績查詢等,均可以實現互聯網技術的開放化。
2.3 互聯網技術與高校體育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
校園體育文化是宣傳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素養等方面的文化建設。旨在營造一種人文體育精神,塑造良好的熱愛體育活動的校園體育氛圍和體育文化。高校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平臺,制作體育相關方面的知識、技能學習習得與運動注意事項等。通過平臺可以進行宣傳,運用推送知識、有獎作答等活動,達到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目的。
另外,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體育畫報、體育明星頭像的張貼,重要體育賽事時間表的公布等,進行校園體育文化的宣傳。
2.4 互聯網技術與高校公共體育場館、場地開放信息的融合
一所高校對于體育教學方面的投入就是修建體育館、體育場等各個項目類的場地設施等。一方面是學校硬件設施所需具備的,另一方面是對公共體育教育教學支持與投入。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愿意到場館鍛煉,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場地費用高。學生群體本身就是無收入群體,在運動方面進行投入,至少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還沒有形成固定觀念。可以采取降低學生使用場館的成本,促使學生利用休閑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增加場館使用率。第二,嚴格把關學生體育測試達標。有學科考核標準和任務要求,會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偷懶、逃課現象,無形中也會督促學生利用空閑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提高高校體育場館、各大場地的利用率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進行對社會宣傳,開通軟件平臺業務,添加APP加入場館信息公眾號了解各大場館、場地相關信息,利用節假日、周末,將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收取一定費用,還可增加管理資金收入,同時,也將有效地使用各大場館場地資源。
參考文獻
[1] 杜紅艷.新時代產教融合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策略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2):24-27.
[2] 李興會.產教融合背景下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策略[J].智庫時代,2019(22):241-242.
[3] 王振亞,薛壯.互聯網+在高校體育發展中的作用與趨勢[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