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冰清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高校;鋼琴教學;重要性;探討
引 言
鋼琴作品傳承著我國的民族文化,更是鋼琴藝術的血液所在。在高校的鋼琴教學過程中,需要優秀的鋼琴作品做支撐,這些作品能夠給學生不同的情感啟發,因此在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對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探討和分析。
鋼琴來源于西方,有“樂器之王”之稱。近些年,伴隨著國際經貿、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鋼琴教育也進入了新的環境和時代。以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為例,其中譚維維便是將陜西老腔與西洋樂器融合,從而展現一種中西結合的音樂形式,這也是當代社會中中西文化深入融合的一種直接體現。對此,探討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具備顯著教育意義。
一、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分析
鋼琴教學中融入民族鋼琴作品對音樂基礎教育教學具有極大的促進性作用。高校的鋼琴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音樂方面的基礎性人才,這和我國文化發展也相呼應,相關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以此滿足我國音樂教育的需要。高校鋼琴教學中使用民族作品能夠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多方面的傳承和解釋,同時,讓鋼琴成為我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成為優秀的民族學習作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深思,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學習中國的鋼琴作品,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音樂意識,通過民族鋼琴作品的學習,有效地掌握一定的鋼琴演奏技巧,有效地傳播祖國的文化,深刻地體會到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不同,加深對民族情感的把握。每一種文化教育,最后的目的都是培養更多的有素質人才,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升國力。音樂教育在文化教學教育中是一種輔助性的力量,學生在演奏鋼琴時首先要接受優秀的民族文化,將中華五千年文明展示給世人。這種多元化,注重技巧傳播的鋼琴教學,也能夠展示更多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二、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一)對中國鋼琴作品的要領與風格進行分析
藝術作品本質上就是特殊時代或社會環境背景之下的衍生物,鋼琴作品也是如此。鋼琴作品可以直接體現社會環境的潮流。在作品的音樂表現形式、創作方式以及作品內容等方面,均可以展現出特殊的美感和音樂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掌握并展現鋼琴作品的美學特性,同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作品的表現風格,并展現對作品的宏觀認識,促使學生形成不同的作品風格認知,并為鋼琴作品的內涵以及定義形成正確的理解。對于中國鋼琴的演奏要領而言,高校鋼琴教師還需要給予充足的重視,如對于民族調式、五聲調式的講解等。另外,還需要強化對中國鋼琴作品與國外鋼琴作品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掌握兩者之間的差異與共同點。對我國與國外的不同曲式進行針對性地分析,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我國的鋼琴作品一般隨意性比較強,國外鋼琴作品,在曲式結構方面有較為清晰的條例。對此,需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一差異,規避學生在處理和表演樂段的時候出現生硬的現象,導致無法有效地掌握彈奏速度與力度。
(二)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任何學科的教育,興趣都是最佳教師。中國鋼琴作品一直不受重視,其主要原因便是學生對于中國鋼琴作品沒有較濃的學習興趣,再加上教師也默認了這一現象,導致高校鋼琴課堂中中國鋼琴作品的數量和比例非常低。對此,高校鋼琴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中國鋼琴作品的應用比例,實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教育,對鋼琴進行曲目的改變,引導學生先欣賞一段原作品,同時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礎上,再欣賞改編曲目。當前我國許多的鋼琴作品都是來源于器樂的改編,借助特殊的技巧方法還原樂器的音色,如笛子的顫音以前倚音的方式進行模仿,嗩吶的滑音以小二度的方式進行模仿,通過這些內容,激發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積極性。
(三)強化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技巧
中國鋼琴作品和外國鋼琴作品,大多數情況之下演奏技巧有著較高的相似性,但是在調式、音階等方面,我國音樂有著更加突出的特色,所以在講解中國鋼琴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強調中西方鋼琴作品的差異。中國鋼琴作品對于指法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演奏者需要在演奏小三度的五聲式級時可以應用相鄰的手指進行演奏,尤其是在一些連貫性的音階式方面,需要對手指的跨度有較高要求,應用雙手彈奏時,需要以三度、六度為核心,以平行的四度、五度以及各種音程相互交替的演奏方式較為多見。由此可見,中國鋼琴作品相對于西方而言沒有明確的演奏標準,演奏者只需要根據對作品的正確理解隨意發揮即可,但是對于演奏者的要求更高,練習曲的演奏質量并不直接代表能演繹質量,所以演奏者還需要在技術與應用方面進行衡量。例如,《百鳥朝鳳》與《二泉映月》兩個作品中都充分展現了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或暗淡或明亮、或虛擬或真實,每一種聲音都需要演奏者的合理應用,擁有較強的聽覺能力,同時以真情去演奏作品。
結 語
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提高教學有效性是確保素質教育改革的保證,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就必須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個體出發,設計符合每個學生的課程,更新固有陳舊的教學觀念,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巧妙利用新技術,如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積極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趣,讓其情操得以陶冶,最終讓學生的藝術修養得以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在高校的鋼琴教學推動素質教育,讓學生的水平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也讓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曉.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7,15(11):152-153.
[2]蘇蕾.略談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J].黃河之聲,2017,1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