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祥
[摘 要] 文言文是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語言形式,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針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筆者從課標、作者、時代背景、文體特征四個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四個著力點
新課標提出學生應該能夠誦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夠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等。筆者通過總結日常初中文言文教學實踐,從課標、作者、時代背景、文體特征四方面提出幾點主張,以此來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一、以課標為參照來激發文言文學習自信
文言文教學要參照課標要求,圍繞課標內容來進行,讓學生能夠認識文言文,閱讀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知識。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重點在于“語言”,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一方面,要善于運用文史工具書、文本注釋等內容,深化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相比較而言,初中文言文語言知識相對簡練,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文言知識時,要從一開始就明確結合課文注釋、工具書等加強文言釋義解釋,使學生能夠讀通、讀順、讀懂文言文。教師要注重方法的講授,而非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多從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中來提升他們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文言知識的滲透與應用,特別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用法等,要結合課文實例進行梳理,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從日常積累中來內化文言知識。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特別是對于初中文言篇章中的文言經典語段,要通過背誦來加強積累,深化學生對古典文學語言特色的感知。
二、以作者為導向來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精髓
文言文在我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匯集成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因語言習慣不同,經常會遇到困難。關注文言文教學、傳承優秀文化典范,我們可以從文言文作者的視角出發來了解其生平,發掘其思想,營造學習文言文的氛圍。如在“孟子二章”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孟子提出的“舍生取義”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文化的最高典范。但對于“舍生取義”的內涵,很多學生理解不準確,教師在講解時,也應該從作者孟子的生平事跡中來挖掘其思想內涵。孟子所處的時代為戰國,他之所以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就是希望統治者能夠做到“仁”“義”。同樣,在解讀孟子時,也要從其論事的角度、邏輯和思想中,讓學生感受其主導思想,并從作者的主張出發來體會文言所蘊藏的豐富情感,感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
三、以時代背景為主線來體會文言文中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寄寓于文言文中的獨特內涵,而不同的文言文,因寫作時代不同,帶給我們的情感體驗也有所不同。把握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就要抓住文言文的時代背景,做到因時而讀。如《出師表》一文,該文是諸葛亮出師前向后主劉禪陳述自我忠君思想的言論,全文情感真切,融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來勸說后主劉禪要嚴明賞罰、親賢遠佞,表達自己“興復漢室”的決心。不過,由于初中學生自我情感體驗相對缺乏,對文中諸葛亮的思想情感把握和理解不深。這時我們可以從時代背景入手來展現三國時期蜀漢的困境,劉禪自身庸碌無能,諸葛亮為光復漢室而累死沙場,由此來表達諸葛亮對蜀漢的殷切期望與忠誠。還有在《曹劌論戰》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古代歷史文化自身,與歷史上的“長勺之戰”相聯系,挖掘和分析其時代背景。當時的齊國與魯國之間,齊國強盛,而魯國弱小。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齊桓公繼位后要攻打魯國,迫使魯國殺死桓公之弟公子糾,但仍不罷休,并于魯莊公十年又要出兵攻魯。在這一背景下,魯國在曹劌的出色指揮與論戰分析下,打敗強齊,實現了以弱勝強的關鍵勝利。
四、以文體特征為序來品味文言文的練達
從文言文的文體特征來看,除卻內容豐富、生動,體裁也別具特色。如《與朱元思書》一文,該文體裁為駢體散文,句式對仗工整,閱讀時節奏感強,韻味悠長。因此,在學習駢文時,學生既要關注句子,還要兼顧用字,從中感悟文章的結構與布局。文中的“競”與“爭”,刻畫山峰如人,爭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動勢;再如“千丈見底”所用修辭為夸張,來描繪水的澄澈;“游魚戲石”在寫法上從魚的動與石的靜之間展現動靜對比,來烘托江水的澄凈;“猛浪若奔”“急湍甚箭”等,將比喻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短短數語可謂是句法翻新。
參考文獻:
[1]蔣紅森.初中文言文教學的三個“著力點”[J].語文教學通訊,2012(2):25-26.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