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大學生作為廣大青年的杰出代表,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隨著互聯網發展普及和廣泛運用,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出現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及時做出有效解決措施。文章通過分析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緊迫性、調研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存在問題和原因、提出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基本要求和路徑,探索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網絡文明素養;大學生;高校
一、培育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在互聯網進入我國之初,中央就明確提出了“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十九大以來,黨中央果斷作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重大工作部署,就意識形態領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闡明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宣傳輿論陣地管理,加強網絡輿論監管。高校在信息資源和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與優勢,處于我國網絡管理、信息應用發展的重要地位。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工作,建設綠色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不斷增強大學生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使校園網絡文化與校園主流文化、社會進步文化相適應,讓校園網絡環境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有力陣地,師生精神文化活動的嶄新空間,是高校貫徹十九大精神,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走出具有校園特色的網絡文化發展之路必需解決好的問題。因此,研究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養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理論上來說,大學生網絡文明建設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對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養教育方面已經有一些成果,但是實踐中還不斷產生新情況、新問題。高校大學生幾乎都是網民,他們把互聯網作為獲取信息和進行交流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互聯網及其對人發展的作用、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形態和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隨著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廣泛,以“網絡輿情”“信息辨析”及“自主性喪失”為特點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部分大學生沉迷網絡、依賴和盲目崇拜網絡、網絡心理發展畸形、倫理道德觀念淡薄、對網絡不良信息缺少辨別力和免疫力及網絡不文明現象頻發等,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需要從理論上作出回答,以不斷充實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
從實踐上來說,高校作為整個社會體系和總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支撐,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構建和諧高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高校自身和諧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當今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校園的建設都不能忽視網絡文明的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關系到我黨在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地位的牢固性。
二、當前我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一)大學生普遍缺乏網絡自律意識,過度依賴互聯網資源
據調查,目前我國高校有部分大學生在上課時間通過使用手機上網打游戲、看電影、刷微博及微信聊天等方式不認真聽課,并慢慢養成隨時隨地找手機的習慣,缺乏自律性,與手機“形影不離”。據統計,多數高校大學生在寫申請書、觀后感及課程作業等內容時,都會首選上網“百度”“搜搜”一篇,采取復制粘貼再略修改的方式完成。這種現象反映出大學生對網絡資源過度依賴,不善于獨立思考,網絡抄襲問題、大學生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問題令人堪憂。
當代大學生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他們的成長本身就見證了互聯網飛速發展和普及,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聯網對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影響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從小就養成了“依賴”互聯網的習慣。加之“95后”和“0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和長輩的寵愛、庇護下長大,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網絡的“雙刃劍”副作用不能被大多家長及時發覺和有效制止,形成了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網絡文明素養參差不齊。
(二)大學生網絡法制安全意識淡薄,網絡信息分辨力較差
互聯網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面對海量資源,無法清醒分辨是非,網絡安全意識薄弱,他們容易被誘惑性的信息蒙蔽從而導致上當受騙。一些大學生不知道我國對網絡文明行為的管理約束,肆無忌憚地在網絡空間發泄情緒、發表言論,殊不知網絡不文明行為如網絡色情傳播、暴力攻擊、網絡誹謗等行為屬于違法犯罪,會受到法律制裁。而大多數學生缺乏對此類法律內容的了解,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后果。
很多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和分辨能力有限,對虛假的信息或以“校園貸”“套路貸”為模式進行網絡欺詐陷阱難以辨別,容易輕信網絡,不僅會使自己成為受害者,還會對此類信息進行傳播擴散,形成網絡輿情等問題。
(三)高校缺乏對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的有效培養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影響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對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升有促進作用。截止到2018年1月,我國大多高校在開展網絡文明教育工作中還有欠缺,很多高校尚未對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進行過專項教育。這說明我國高校管理者對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重要性認識存在不足,有效的教育方法途徑還欠缺。
(四)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時代來臨,每個人都有“麥克風”和“攝像機”,人們言論的自由催生了網絡憤青和“網紅”的誕生。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抖音視頻等各抒己見的評論中,對同一事件網友的意見和觀點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一些極端評論和分歧使他們互相攻擊,污染網絡環境。一些專業“噴子”的不當言論給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三、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基本要求和路徑
(一)大學生要加強自律,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主觀上還是在于大學生自身。大學生要自覺加強對國家網絡法律法規的學習,注重網絡文明意識培養,以文明意識指導文明行為,不斷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興趣愛好,能夠自覺過濾和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首先,大學生要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熟悉國情、改革開放發展歷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自覺抵制網絡中的反動信息和文化滲透內容。其次,大學生要擺脫對網絡的依賴,控制自己每天上網的時間,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創新能力,改變遇到問題就“百度”“搜搜”的行為模式。最后,大學生要增強自律,拒絕瀏覽和登陸不安全的網站,對于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要敢于屏蔽和通過正規渠道舉報,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價值觀,了解網絡文明對于自身素質培養的重要性,為綠色網絡空間的構建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校要推動網絡文明機制建設,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工作具體是由高校來承擔,高校要增強對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工作的重視,多管齊下,全方位、有針對性地做好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點著手。
一是學生群體。培養學生黨員和優秀學生干部成為網絡文明的領軍隊伍,在班級中以班委形式選拔一名個人素養較好、政治敏感性較高、責任安全意識較強的“網絡安全員”,并定期進行培訓,每月將班級網絡輿論和學生最新的網絡意識形態動態反饋給輔導員、班主任,確保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校園網絡文明行為。設立網絡文明活動月,并定期評選網絡文明標兵,營造良好的網絡文明氛圍。
二是師資群體。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除了需要大學生自身以外,還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高校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特別是輔導員、班主任網絡素養的培訓和管理,增強網絡育人的責任意識,明確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一部分,建立一流的網絡育人師資隊伍是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的關鍵性一步。著力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的網絡文明水平,共抓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實施情況,以真正將網絡文明培育工作落到實處。
三是高校建立長效機制,加強監管措施。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過程,讓當代大學生成為網絡文明的踐行者需要長效機制保障。高校在營造大學生文化氛圍時應將網絡文明建設融入到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在大學生入學之初就進行網絡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專項教育。同時,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思想動態掌握最密切,高校應成立校級黨委副書記、學工處負責人、二級學院黨委副書記、專職輔導員、班主任及班級網絡安全員為一體的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組,建立長效機制。此外,高校應加強校園網的監管措施,網絡監管技術人員對可疑網站和敏感詞匯予以屏蔽,對色情、反動等負面新聞和圖片一經發現禁止傳播。
(三)完善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社會網絡氛圍
有效規范我國網民的網絡文明行為,網絡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快推廣網絡使用實名制,所有APP均使用實名認證登錄后方可使用,將具體的責任落到每個互聯網使用者身上,要求網絡使用者對自己發表和參與的全部網絡信息負責。國家立法部門應根據我國目前網絡建設的實際情況預期未來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高效推動網絡文明建設的同時,制定一套系統全面、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法律法規,加強互聯網監管工作,讓網絡空間有法可依、促進依法治國的全面實施。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形成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大學生良好文明素養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對于很多深受大眾喜愛的APP如“抖音”“美拍”及“微博”等官方應加強監管力度,對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發布其它消極低俗內容的用戶一經發現及時禁播并整改,對于發表積極健康、愛國敬業等內容、傳播正能量的用戶予以鼓勵和支持,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的育人功能。同時,積極聚合社會優質媒體、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促進媒體進校園、進社團等活動的開展,對于社會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跡應通過廣播、公眾號等平臺在校園中進行宣傳報道。
(四)結合家庭教育,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影響,只有家庭積極配合,與學校、社會及大學生自身形成四位一體的合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父母要積極學習網絡法律法規,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良好的網絡文明素養;其次,用人性化的關懷對待孩子的網絡行為,合理控制其上網時間,培育其自律意識;再次,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豐富親子戶外活動,在生活中注意減少自身和孩子對“手機”“電腦”等網絡產品的依賴;最后,關心孩子的大學生活,培育其合理消費和理財意識,積極主動與班主任、輔導員溝通聯系,了解并掌握孩子的思想行為動態,發現不良苗頭及時予以正確引導和教育。
四、結語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任重而道遠。大學生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增強對網絡文明知識學習和自律責任意識,積極引領網絡社會思潮。高校要建立網絡文明長效機制,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的網絡文明水平,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群體在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真正將網絡文明培育工作落到實處。社會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制定一套系統全面、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法律法規,加強互聯網監管工作,讓網絡空間有法可依,打造良好的社會網絡文明氛圍。家庭要積極配合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
參考文獻:
[1]王中軍.網絡文明建設中網民自律培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鄭永庭.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人民日報》評論員.在新時代發揚偉大五四精神——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J].時事報告,2019(5).
[5]劉驍勇.云南教育高校系統在全省開展“青春力量——網絡文明進校園”活動[J].保密工作,2017(2).
[6]李致葆.淺議網絡時代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科學咨詢,2017(1).
[7]王剛山.缺失與重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J].新聞傳播,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