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藝
摘 要:本文將結合SMT(表面貼裝技術)技術和專業特點,分析SMT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我校現在實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與企業共同授課,由校企合作在校園內建立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利用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技術與學校共同將學生培養成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型人才,也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助力。
關鍵詞:校企合作;SMT專業
對于中職學校而言,培養學生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可以直接為社會或企業服務。因此,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都是以就業導向為主,但因為社會的發展和企業基本需求的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滿足于實際的需要,而對于本校的SMT(表面貼裝技術)專業而言,與校外企業合作是更為優質的教學培養模式,其能夠通過整合現有教學資源與基礎理論,與企業的實踐優勢相結合,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既能幫助企業培養所需的技術性人才,也能提高中職學校的實踐教學能力,這也使得校企合作這一教學模式在中職學校SMT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1]。
一、SMT概述
SMT(表面組裝技術,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也被稱為表面貼裝或是表面安裝技術,是目前較為流行的電子組裝工藝和組裝技術,主要指將無引腳或是球的矩陣排列封裝的表面組裝元器件(SMC/SMD)安裝在印制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表面或其它基板表面,利用回流焊或浸悍等方式焊接組裝電路的裝連技術。
我國自進入21世紀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每年都會同比高速增長20%以上。從2004年起,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已在世界居三位之內。基于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快速發展,SMT技術和生產線都開始在中國迅猛發展,且關鍵設備(自動貼片機)在中國的保有量已居世界前列,而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與整合,SMT貼片機在中國的需求將一直保持平穩增長。
SMT技術的工藝流程可簡化為印刷、貼片、焊接、檢修,也可在每道流程中都添加檢測,幫助維持產品質量。具體包括錫膏或紅膠印刷、AOI檢測或目視檢測、先小后大的器件貼裝及集成電路貼裝和分高速貼片、熱風回流焊焊接技術、使用工具焊臺及熱風拆焊臺等維修、手工或分板機進行切板分板。
中職學校的SMT專業是基于SMT技術設立的。現如今,校企合作與提高教學水平的雙重任務都包括在中職學校的培訓方案上。我校與一個企業合作,在校建立一個生產車間,也是SMT專業的實訓基地,培訓對象是中職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學生在實訓車間里由企業工程師帶領崗位技術培訓,生產線培訓崗位有電路板印刷(包括自動、半自動、手工印刷前的設備設置),貼片機操作(飛達換料,貼片機常見故障排查等),手工插件(特殊器件需要手工放置),電路檢修(AOI檢測、人眼目測及工藝培訓),產品組裝(對成品或半成品進行組裝或產品外觀包裝),清潔崗(印刷前電路板或印印刷不全格的電路板進行清潔)等崗位。主要目的是通過把企業引入學校,利用企業的管理、技術,與學校共同把學生培養成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型人才,有利于學生的實習和工作。
二、中職學校SMT專業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落后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論教學為主,課堂上多是以教師單獨授課為主,缺少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且在教學內容本身,也基本都是使用傳統的SMT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也如此,忽略這門課本是實踐性較強,且是不斷更新的技術性課程。中職學校沒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也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繼而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實踐課程較少,實踐與理論脫節
部分中職學校的SMT技術使用的都是高職或大學的教學課本和教學體系,并且是以學科為基礎,更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及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實踐技能和實踐能力忽略較多,而且在課程設置方面比較不合理,定位也不是很明確,沒有根據中職學生的知識掌握量和能力水平進行設置,使得學生在學習時不僅不能完全掌握理論知識,也不能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不利于日后在社會或企業中工作[2]。
(三)招生數量多,但學生整體素質不高
中職學校雖然不能與高職院校或是本科院校的招生數量相比,但招生數量也不容小覷。招生數量高不代表學生整體素質也完全匹配,中職學校的學生本就在成績和知識水平上要遜色不少,再加上SMT專業是技術型的專業,教學時,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夠會嚴重影響到SMT技術的學習。而且,院校對專業的定位不明確,也會導致有些學校為節省成本忽視教學實踐,形式主義泛濫,實際教學成果并沒有得到提高[3]。
(四)師資力量不完善
不論是中職學校、高職院校或是本科院校,技術型專業的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但就實際狀況而言,教師都是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不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本身,因為許多教師都是應屆畢業生直接進入中職學院校授課,雖然成績過關,也比較具有親和力,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僅動手能力較差,也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出現狀況或是學生有疑問時,不能很好的解答。課后,因為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也不能定期去參加培訓或是去企業實踐,導致教師本身對于SMT技術的了解也不深,不能緊跟SMT技術內容的更新教學進度,自然課堂也缺乏新意,限制了人才培養質量。
(五)校企合作中相關政策法規不規范
很多院校中的校企合作都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合作中涉及的政策法規也只是為應付上級。校企合作本來目的是要保證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就業,但流于表面形式的合作只會使學生成為廉價勞動力,學校為就業率強制學生去企業實習,失去校企合作的意義,導致校企合作一直沒能取得很好的實踐效果。而且,許多企業在校企合作時,參與動力也很低,企業方直接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也就忽視了對學生SMT技術的培養,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基本操作崗位,卻沒有讓學生深入SMT技術崗位。學生對SMT相關工作缺乏深入的認識,也就難以提高他們的SMT技術水平和能力[4][5]。
三、中職學校SMT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對策
(一)更改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中職學校應該結合中職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并結合市場上和社會上SMT技術的更新進度,及時更改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課程,平衡好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讓企業參與進來,根據實際崗位需求和工作需求與其共同制定課程體系。SMT技術本身的更新進度較快,企業和學校也要根據實情隨時調整課程體系,讓學生通過適當的實踐課程提升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
(二)注重人才培養信息交流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出更符合市場就業機制的人才,學校與企業重視彼此的需求,在明確人才的供求目的與定位后,才能明確人才的培養方向。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教學,企業根據學校的實際培養情況和培養進度安排崗位或幫助教學。企業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人才培養的全新目標,而學校要根據企業的需要和社會、市場的實際情況,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實踐課程體系等,將企業的需求融入教學中,根據企業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調整下一屆學生的培養方式,實現共贏[6][7]。
(三)完善師資力量,構建“雙師”型隊伍
在師資隊伍創建方面,學校應該注意調整教師的教學任務,讓其能夠有時間定期參加相關培訓或是定崗實踐,提升自身關于SMT的實踐動手能力,包括在SMT技術各個細節方面,如電路板印刷,貼片機操作,手工插件,電路檢修,產品組裝,清潔等。并邀請企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來校講座,提高教師的自身水平,培養“雙師型”教師。
(四)加深校企合作力度
中職學校要加深與企業的合作,不僅要建設實訓基地,也要使企業定期向學校派遣專業型、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人才,幫助教師共同培養人才,同時也要共同建設質量教學評價體系,將企業標準直接引入教學評價中,構建完整的教學質量監督評價體系,從學校、學生自身及企業三方面評價學生能力,真正培養出優秀的SMT人才[8][9]。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分析,探索中職學校SMT專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對策。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構建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雙師”型隊伍,將企業引入學校,利用企業管理和學校培養將學生培養成企業最需要的技術型人才,同時也能夠提高學校的學生培養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的職能。
參考文獻:
[1]王莉莉.基于校企合作的“3+1”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34-35.
[2][3]饒艷英,李章良,黃建輝.環境工程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東化工,2019,46(2):247-249.
[4]何玉會,王春梅,徐大偉.園林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究[J].現代園藝,2018(24):198-199.
[5]蔣清泉,張達文,胡紅云.閩臺合作“校校企”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36):20-23.
[6]陳麗芳.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42):5-6.
[7]胡逸冰.高職金融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求知導刊,2018(1):137-138.
[8]薛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探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7(13):169-170,173.
[9]馮樂雯,孫國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汽車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時代教育,2017(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