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華
摘 要: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化教學備受關注。本文主要是以“互聯網+”為時代背景,如何通過教學團隊建設來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重點闡述了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的內涵、建設的必要性、構建原則及建設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教學團隊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項目編號:XJK17CZY039)。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模式、形態、內容和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創新教與學方式,向學習者提供優質、靈活、個性化學習服務給教師帶來了巨大挑戰。教師個人能力的發展要與團隊的發展緊密結合,教學團隊的建設為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1 “互聯網+”的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的內涵
“互聯網+”教育是在我國“互聯網+”戰略框架下,將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以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團隊為基礎,用“互聯網+”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技術,重塑教學團隊、重組教育資源、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能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集體教育方式。
2 “互聯網+”的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和構建原則
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由來已久,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題,傳統的教學團隊主要是職業院校教師和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員工組成;教學團隊的管理主要是依托學校的管理機制和體制;團隊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傳統教育教學理念。隨著“互聯網+”教育下的信息化教育迅速發展,以教學團隊的信息化建設促進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提升的研究較少。
“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對教學團隊的構建原則如下:1)合作性:要實施信息化教學,教學團隊成員要有合作意識,合作備課、合作學習、合作教學、合作研究,團隊成員之間應當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相互激勵、相互啟發。2)科學性:要實施信息化教學,團隊成員要有嚴謹的治學精神,人員配備合理,年齡、知識、技能等方面較強的互補性。3)實踐性:要實施信息化教學,團隊成員有較強的社會實踐性,有深入行業企業的一線經歷,能捕捉搜集行業企業信息為教學服務。4)持續性:要實施信息化教學,團隊建設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要在優秀出色的團隊領導的統一協調下開展教研與科研,從而產生一批精品課程、優秀教材、教研和科研項目等標志性成果。5)創新性:要實施信息化教學,團隊成員一定要有創新型思維,要有敏銳的視角,要能快捷捕捉重要信息,用時找到某一問題的解決辦法。
3“互聯網+”的高職院校教學團隊成員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徑
1)“以課程建設為目標,以項目定團隊成員”建設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運用項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識別、評價、組建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按照信息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人選組建團隊,對課程資源庫建設流程和工作進程采用工作分解結構、組織分解結構、責任矩陣等現代管理方法進行規范和約束,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通過有效的效益評估方法和激勵機制,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2)“以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課程建設項目為指南,以項目管理思想為指導”組織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項目團隊是非正式的組織形式,項目團隊的穩定性只在項目生命周期內保持,項目主持人是團隊的領導,項目主持人根據信息化教學要求,邀請懂信息化、有一定科研能力、對課程建設感興趣的同事參與,協調確定需完成的任務。這種形式由于志同道合以及平等的關系而容易產生良好的互動與合作,有益于創新性成果的形成。
3)按項目管理周期的不同特點管理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互聯網+”背景下的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管理根據項目管理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形成階段主要團隊成員相互認識和熟悉的階段,團隊成員主要是熟悉項目的相關信息,了解團隊的基本情況和實現目標,并根據自己在團隊的位置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團隊風暴階段,團隊成員開始執行分配到的任務,但會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的出現,此時團隊負責人及團隊成員加強溝通,排除沖突;項目團隊規范階段是在磨合期后,團隊成員建立了相互信任的理念,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強,項目建設進展加快,效率高;團隊成果階段,項目團隊成員的依賴度較高,此時要對團隊成員更多充分、合理的授權;最后是團隊解散階段,考慮到項目進入收尾工作,以穩住隊伍,明確責任為前提,做好項目的結束工作。
4)建立長效的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教師培養機制。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因此,要建立長效的培養機制,確保能夠長期堅定不移的開展和推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使其能夠融入到高校核心工作當中。具體來說,首先需要成立領導小組,可由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分別單位正副組長,組員中要納入信息化專家和學科負責人。還要對運行機制進行完善,可采取培養工作領導責任制,對小組成員的任務和責任進行明確。對教師培養機制進行完善,對教師培養成長計劃進行建立,使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有次序、分階段的提升。
5)建立完善、多元、有團隊文化的項目導向型教學團隊激勵機制。(1)完善專業教學團隊績效管理和評價體系,為了提高教師參與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其專業特長和創造力,發揮其在團隊中積極作用,更好地完成團隊目標任務,首先,應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學團隊建設需要,以團隊為核心,建立科學、有效、公正的績效評價體系,包括“德、能、勤、績”等子系統,將素質,能力、態度和業績等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團隊建設和團隊管理的有效性。其次,改革績效考核辦法及指標內容,科學地制定量化標準和確定權重,客觀公正地評價團隊中每一位成員,暢通進入與退出,實現良性競爭。最后,明確團隊與成員之間的績效考核與激勵關系,依據整體考評結果及個人貢獻,對團隊及內部成員之間進行區差異化激勵,獎優罰劣,最大限度激發出個人及團隊的能動性和創造力。(2)結合學校實際,建立有針對性的多元化激勵機制。好的制度和機制是多元化的。學校一方面要進一步重視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將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作為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辦學實力的重要工作來抓。在制度設計上為教學團隊的建設提供人、財、物等全方位持續可靠的支持。另一方面要通過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給予教學團隊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人才引進、教學實踐、對外合作、社會服務、利益分配、職稱評聘、考察深造、評先推優、職務晉升等方面更多的福利、優先和自主權,形成具有更強針對性的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再一方面是爭取地方政策和制度的寬松,為專業教師團隊更多地承擔和更好地完成校內外工作提供大環境支撐,保障各種激勵機制最終能落到實處。(3)營造和諧進取的團隊文化,激勵大家共同完成任務,提高合作效率。重視團隊文化建設,從人文方面給予激勵。首先,制定高效透明的團隊溝通機制。溝通交流能增進成員感情,增進彼此信任,獲得相互支持,更好地發揮成員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特長和優勢,更好地實現專業教學團隊的整體目標。其次,明確責任,合理分工。結合成員的特點特長,將任務合理地分解給每個人成員,使大家都能滿意自己的任務并樂意執行,避免機會主義和“搭便車”現象。第三,營造團隊至上、樂觀進取、和諧穩定、團結互促的教學團隊氛圍,結合工作開展一些團隊活動,使成員在工作中有集體榮譽感、成就感和滿足感。最后,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交流學習、參觀考察、職稱晉級、職務晉升等機會,激勵每一個教師都能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和提高,從而實現專業教學團隊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jyb_sy/sy_gwywj/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3]譚杰.教學團隊建設與教師能力提升方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13):76-78
[4]范家柱,張劍平.影響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9:78-83
[5]謝軍,楊小梅.現代學徒制下的教師團隊建設---以廣州某校金融事務專業為例.職教通訊.2015,19:40-41
[6]鄧小妮.高職院校專業“雙帶頭型”教學團隊基本范疇辨析.職業技術教育.2014,1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