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基層團支部是直接面對和服務廣大青年學生的基層一線組織,是團組織的基礎和戰斗堡壘。當前高校團支部建設面臨著團員身份認同不足、支部活動缺乏創新、班團一體化定位模糊等一系列問題。實行班團一體化是高校共青團開展工作最直接最有力的重要抓手,可以增強團組織工作有效吸引力,著力破解基層團支部活力不足的問題,不斷提升基層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關鍵詞:班團一體化;高校;團支部;活力提升
團支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基層組織和顯示終端,與團員青年有著最直接、最密切、最廣泛的聯系[1]。為貫徹落實共青團改革和團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深入推進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提升”工作,各高校相繼推行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以增強團員意識、提高團干素質、創新支部活動、健全考評體系,努力實現思政工作到支部、思想引領面對面,不斷提升基層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1 當前高校基層團支部建設現狀
1)班團一體化定位模糊。班級自學前教育開始就已經產生,一直貫穿教育的全過程,而團支部往往是在高校才有存在感,加上班委會主要負責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職能作用明顯,效果立竿見影,而團支部主要負責支部成員的思想引領工作,職能作用內隱,效果需要時間證明。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導致高校學生對班團一體化定位模糊[2],班團混為一談,在團員發展、團內推優和團費收繳等團內事務上,常常是班長在起主導作用。其實,大部分高校團支部的團干配備基本是充足的,有團支書,班長兼任副團支書,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但是,由于各學院分團委的工作主要是對接團支書,團干之間又沒有明確的職能分工,所以團支部的工作大都是團支書獨自承擔,這樣一來消磨了團支書的工作熱情,也降低了工作效率,無法發揮班團一體化的聯動效應。
2)團員身份認同感不足。當前高校的團員覆蓋率較高,團員的普遍性使得團員身份認同感不足,團員政治性、先進性、示范性不強的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第一,團員缺乏政治理論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對時事政治關注不夠,政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淡化。第二,團員組織歸屬感不強,團支部的概念弱化,團員特別是高年級團員對支部活動的參與熱情不高。第三,團員先鋒模范作用不凸顯,很多團員僅以普通青年學生的身份要求自己,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價值觀趨于功利化,難以體現團員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
3)支部活動缺乏創新性。當前高校團支部舉辦的活動大多以政治理論學習為主,內容較為枯燥,形式缺乏創新,無法充分調動全體團員的學習積極性,很多團支部活動走過場、搞應付[3],學習效果不佳,團支部對支部成員的思想引導作用沒有有效發揮。一些團支部舉辦的活動帶有強制性,沒有真正的融入青年學生中,沒有針對學生的需求設計并開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團日活動,難以激發團支部的活力。因此,如何創新政治理論學習方式、如何開展具有吸引力、影響力、凝聚力的支部活動是基層團支部活力提升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2 班團一體化對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提升的重要意義
1)推進班團一體化,有助于增強班團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班長和團支書是一個班級和團支部的骨干力量,實行團支部與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機制,創新開展“三會兩制一課”,由團支書兼任副班長,班長兼任副團支書,班級事務和團支部工作由班委會和團支部共同商議[4],加強班團干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班團干部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提升班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先進意識和擔當精神,提高責任感、使命感和集體榮譽感,充分發揮班團干部聯合作戰的戰斗力和執行力,大大激發基層團支部的活力。
2)推進班團一體化,有助于提高團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團員是一個團支部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班團一體化,有助于及時了解團員的思想動態,反映團員的合理訴求,推動解決團員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可以發揮團支部凝聚青年、當好橋梁、團結青年的作用。推進班團一體化,將主題班會與主題團日活動相結合,以團員的合理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展貼近團員特點、積極向上、形式多樣的各種主題活動,擴大活動的參與率和覆蓋面,提高團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地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使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更加堅定。
3 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下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提升的路徑
1)加強班團干部培養,提高支部戰斗力。班團干部是一個團支部的發動機和風向標,好的班團干部能夠起到標桿的作用,帶領團支部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從而激發團支部的活力,因此要把對班團干部的選撥和培養作為團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一是公開競選,優中選優,把好“入口關”。采用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進行班團干部的選撥,民主投票,擇優錄用,提高班團干部的群眾基礎和工作積極性。二是加強培訓,提高素質,把好“歷練關”。多為班團干部提供學習教育和培養鍛煉的機會,定期舉辦團支書經驗交流會、班團骨干研討班、團內事務培訓班等,提升班團干部的思想素質、理論素養和工作能力[5],充分發揮班級團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2)構建新媒體矩陣,掌握網絡話語權。現在的青年學生大都是95后的網絡原住民,要提升基層團支部的活力,就必須探索在青年學生聚集度高的網絡空間開辟新的工作陣地。一方面,要大力強化網絡宣傳引導,進駐青年聚集的各類網絡空間,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構建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的新媒體矩陣。面對網上不當言論和不實信息,敢于發聲和亮劍,牢牢掌握網絡話語權。另一方面,團的工作要通過互聯網去面向基層、服務青年、凝聚青年。運用圖片、文字、視頻、音樂、動漫等多種形式設計貼近學生特點、滿足學生需求、傳播力強的優質文化產品和網絡主題教育活
動[6],如青年大學習網上微團課、一學一做H5等,豐富學習內容,創新學習方式,構筑青年引領和服務的網絡高地,潛移默化地達到思想引領的作用。
3)完善考評體系,激發團支部活力。貫徹落實從嚴治團的要求,建立科學完善的基層團支部量化考核評價體系,制定紅旗團支部考評細則和優秀團員、團干評選標準[7]。將“三會兩制一課”落實效果、《團支部工作手冊》記載情況、支部活動開展質量和團員參與率等納入基層團支部考核體系中。通過五四表彰大會、學生工作表彰大會、“百生講壇”活力團支部評選、團支部風采大賽、團支部文化節等表彰、比賽、評比方式,選樹先進個人和紅旗團支部,增強團員青年見賢思齊、奮發進取、爭先創優的意識,營造基層團支部之間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真正發揮考核評價體系的鞭笞、激勵和導向作用,提高團支部在青年學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刑建康,王博等.團支部工作實用指南[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
[2]李倩.遵循大學生階段性成長特征的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提升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與法律研究,2018(11):111-112.
[3]王艷.高校基層團組織活力不足的原因及評價體系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7(6):79-79.
[4]北京科技大學的“班團一體化”[J].中國共青團,2017(1):12-13
[5]王嬌,周云輝.以團干促團建———全面提升高校團支部活力研究[J].科教文匯,2018(7):127-128.
[6]厲鑫輝,畢洪東.習近平的青年思想與新時代高校共青團的改革探索[J].青年發展論壇,2018,28(4):39-46.
[7]高杰,劉勇等.教育場域視闕下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提升研究[J].實事求是,2017(4):26-28.
作者簡介
葉青(1986-),女,湖北嘉魚人,碩士,武漢輕工大學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分團委書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