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全球化的發展,促使教育質量在不斷的提升,但因公共教育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群體的需求。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融合發展,促使互聯網能夠突出傳統教育方式、教育規模以及教育質量的難題,能夠為社會提供更深層的教育質量和個性化服務,能夠實現虛實教育的融合發展,能夠促進教育改革的發展,實現學習全過程的發展,實現多元化主體參與與共同治理的決策,同時還能夠實現數據實時監督與管理的預警,可以說這些內容能夠構成“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轉型與改革,同時還能夠重新構件新教育生態體系,使其能夠形成個性化公共教育的服務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果,而且已經形成了教育的基本框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無法滿足公共教育的個性化需求,在不同的教育領域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面臨著教育供給的需求問題,因此可以借助“互聯網+”來解決該問題,使其能夠為社會運行體系提供更好的發展,還能夠重新構建教育體系,使其能夠為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1 公共教育供給與轉型升級
1.1 教育質量的需求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對學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教育標準和教育要求,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熟練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具有掌握媒介技術的技能;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使其能夠有效解決技術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還要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有著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要知道學習并不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且能夠從學習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從知識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人文素養,使其能夠豐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促使學生在掌握本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了解更多地西方文化,以此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能夠看見圖像或者文字之后,有著獨特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基本的科學之后,要能夠意識到知識結構體系的重要性,促使教育全面發展。
1.2 教育公平需求
教育公平將會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形式來展現,從設備配置公、機會再到實現并且獲得公平轉型。簡單來說,教育公共服務能夠為其提供最佳公平競爭的方式,很多人認為若是都能夠平均,那么所獲取的概率也是相同的,雖說這樣對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有著很大的優勢條件,但是其作用在某種程度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要考慮學生個體性差異,要知道各項服務供給并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要積極接受,調整好心態。也就是說,每個學校的學生,不再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就能夠獲得更多直接獲得公共教育的服務??梢哉f最終的實際均等效果要遠遠大于機會平均所帶來的教育水平,使無論在什么地區的孩子、無論怎樣的學習環境的孩子都能夠獲得相同的待遇。
1.3 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
國務院曾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高考改革實行試點工作,從錄取機制和科目入手,使其能夠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和成長。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去學習,去探究,同時還要加強各項專業的開發和應用,但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所以無法互相了解。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臨著最大的難題就是選擇,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之間個體差異的情況,同時學校還要培養出高端優秀教師隊伍,使其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好規劃,促使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還要評估學生自身優勢和學習能力,使其能夠直接打破學生個體差異化和直接化矛盾的局面。
2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公共服務供給變革
2.1 將虛實進行有效的結合,促進新型教育服務的發展
信息時代的來臨,代表著未來世界將是智能化,會給教學工作帶來更多的先進技術,如能夠在線分析幫助學生解決難題,自動批改作業以及學生學習社會等。使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也能夠在“互聯網+”中解決難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是流動性、開放性的社會知識寶庫,根據學生多元化發展為其提供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服務。簡單來說,將統一教學模式逐漸轉向為多元化教學服務,將學習不再僅限于課堂,而是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2 轉向社會化協同的新型分工
要徹底打破學校與外界知識交流的圍墻,使其能夠將知識傳遞給不同的組織和主體之間,能夠實現市場與社會機制共同發展的各項學習資源配置和人物配置,使其能夠徹底打破教育服務行業的邊界,為其提供新的教育分工形態。在實際發展中,還要兼顧到每個學生發展的多樣化,使其能夠獲得跟多的公平性教育,進一步優化教學資源,擴大教學資源的影響力度,以此來實現教育大眾化、社會化。
2.3 教育供給監督的變革
簡單來說,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監管變革主要是有四個方面:其一,服務條件的監督管理服務質量的監管,也就是說在教學的基礎上,人員達標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強對監管的理解。其二,監管結果到過程監督,以往是對教育公共服務進行階段性檢查,一旦融入互聯網技術,那么就可以對其實施監督與管理,一旦發現問題,就會將其立即解決,確保各項服務的質量。其三。從事情發生后的補救再到實時預警,也就是說,在以往教育中存在的服務性問題,大多數都是在時候才會發現,而且大多數事后的補救工作往往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和經濟成本,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通過數據信息的采集和調整分析,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干預和調整,使其能夠逐漸穩定公共服務。其四,政府監督到多元化主體監督,以往教育服務只是由政府主導并監督的,但是由于監管信息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主導者的個人喜好等問題產生了一定的偏差。而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能夠將單一的監管主體轉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的共同體,無論是教師、學生、家長還是社會群體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促使監管變得更加全面,能夠反映社會群體實際需求。
3 綜上所述
若是想要提升教育質量、平衡發展,那么就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豐富教育公共服務,使其能夠實現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重新構建“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新生態,打造一個全新生態“互聯網+教育”的體系,以此能夠實現教育服務從管理逐漸向服務導向的轉變,學科向學生的轉變,結果目標向發展目標的轉變,掌同時還要握好教育公共服務發展的方向,做好公共教育服務與改革的各項工作內容,使其能夠有效提升“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質量,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汪曉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01):29-36.
[2]陳蕊潔.“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J].數碼世界,2018(1):138-138.
[3]朱國華,吳兆雪."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8(2):11-17,43.
作者簡介
邸楓(1984-),女,吉林省長春市,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