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頌
摘 要:對于兒童來說,學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學前教育,能夠幫助兒童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便利,有助于將兒童培養成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以蒙臺梭利兒童心理發展觀為核心,對兒童學前教育進行研究,期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蒙臺梭利兒童心理發展觀;學前教育;心靈胚胎;吸收性心智;敏感期
在十九世紀初期,蒙臺梭利在羅馬的貧民區之中建立了一所幼兒學校,只招收3~6歲的兒童,蒙臺梭利將這家學校命名為兒童之家。這個學校是完全免費的,但是提出了幾個要求。第一點,學生家長必須要每天按時接送孩子;第二點,學生家長必須要配合學校的各方面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良的教育;第三點,學生家長必須要留意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并將實際情況告訴學校。
在實際教育的過程當中,蒙臺梭利將最初教育智力存在缺陷的兒童的教育方法改良,并應用該方法對智力正常的兒童進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時這一情況也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注意。1909年,蒙臺梭利總結了自己的教育觀點,出版了一本適用于兒童之家幼兒教育的科學方法,也就是蒙臺梭利教學法。蒙臺梭利在對兒童進行長期研究之后,提出了其獨特的兒童觀,她認為兒童擁有強大的吸收性心智,在敏感期之內的成長非常快,同時對于世界充滿了愛。基于這一觀點,其認為兒童教育應當從兒童誕生之時就開始進行,以兒童的本能和自然發展為核心,為兒童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效提升學前教育的效率和質量,為兒童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蒙臺梭利兒童心理發展觀認為兒童擁有心靈胚胎
(一)心靈胚胎
蒙臺梭利思想認為兒童擁有兩個胚胎,分別是生理胚胎和心靈胚胎。其中生理胚胎就是肉體胚胎,心靈胚胎就是精神胚胎,每個人的精神胚胎都是截然不同的。心靈胚胎是人的心理、精神世界等綜合發展而成的產物,可以說是人類的核心所在。相較于生理胚胎,心靈胚胎具備虛擬性、唯心性等特點,其不能夠被科學儀器進行測量和研究,但是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就將其價值和存在意義否定。在蒙特梭利的思想中,過往的科學只是將兒童視作器官和組織結合的生命體。而要想理解兒童的心靈胚胎,就必須要將兒童“實體化”。蒙特梭利認為“實體化”是一種力量,通過它能夠為兒童帶來力量,促使兒童發展成熟。這里所說的“實體化”并不是兒童的生理成長,其主要指的是兒童在心理方面的發展成熟。
蒙特梭利認為,當前絕大多數兒童教育者都沒有認識到兒童的心靈胚胎的成長,就如同生理胚胎需要借助母親的子宮進行成長一樣,兒童心靈胚胎的成長離不開外界環境的支持,這恰恰是當前兒童教育所缺乏的內容。大多數兒童教育者對于自身的定義是兒童的守護神,以自己的意志干涉兒童的發展,這樣的后果就是兒童的心靈胚胎不僅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反而因為教育者的干涉受到了嚴重阻礙。
(二)基于心靈胚胎的學前教育策略
根據蒙特梭利兒童心理發展觀之中的心靈胚胎理論,學前教育從業人員可以按照以下內容開展心靈胚胎教育。
第一點,學前教育工作人員應當相信人類的本能,兒童的本能蘊含著巨大的力量,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內在潛力,這種潛力是一種活動的、不斷發展的存在。可以說,學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將兒童的這種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從而讓兒童獲得更加自然、自由的發展。第二點,兒童的“實體化”應當由他們自己完成。學前教育工作人員切忌不能夠過多地對他們進行干預,應當讓兒童在心靈的引導之下逐步覺醒自我意識,進而使用自己的感官對世界進行認知和理解。第三點,對于兒童來說,心靈胚胎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外界環境。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應當注意為兒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兒童心靈胚胎的發展提供更豐富的精神營養。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當將兒童視為同等地位的個體,給予他們充足的關愛,幫助他們取得更好地發展[1]。
二、蒙臺梭利兒童心理發展觀認為兒童具備吸收性心智
(一)吸收性心智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的學習和成年人的學習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兒童并不是使用自己的大腦學習新知識,而是使用自己的心理能力學習新知識,并且在兒童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建設自己的精神世界。吸收性心智主要具備三個方面的特點,分別是潛意識學習、完全適應性以及自我塑造性。
第一點,潛意識學習。與成年人的學習相比,兒童學習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潛意識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智慧,兒童的奇思妙想全部都是基于他們的潛意識心智。周圍環境之中的趣味性有效激發出了兒童的創造熱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和環境進行交流。以嬰幼兒為例,他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會沉浸在周圍人營造的語言環境中,吸收語言方面的知識,如口型、發聲等。在積累了一定的時間之后,嬰幼兒就會不斷地進行模仿和練習,最終完成學習,這一過程充分顯示出了嬰幼兒具備潛意識智慧。因為潛意識的容量非常大,所以,通過吸收性心智,兒童能夠學習到周邊環境中蘊含的大量知識,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點,完全適應性。對于嬰幼兒來說,適應性至關重要。通過適應能力,嬰幼兒能夠將自己所在地區轉變為生存發展的地區,將土地化為自己熱愛的故土,而這種優良的適應力的基礎就是吸收性心智。在完成吸收性心智的發展之后,兒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降低。正因如此,蒙特梭利提出了新的觀點,就是要想引入新思想,轉變民眾的風俗習慣,就必須要通過兒童影響社會進程。對此,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就勢在必行。
第三點,自我塑造性。成長過程中的兒童會結合周邊環境塑造自己的性格,可以說,兒童的所見所聞就是他們的性格來源,兒童會以周邊環境中自身印象深刻的內容為基礎建設心靈深處的自我[2]。
(二)基于吸收性心智的學前教育策略
吸收性心智讓兒童擁有了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這使得兒童可以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下快速有效地汲取周邊環境中的經驗和知識,讓兒童能夠快速適應環境,并學習成年人的生活和行為,最終綜合形成兒童自身的獨特個性。鑒于此,學前教育工作人員在開展學前教育時,應當充分認識到兒童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建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兒童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樣能夠讓兒童最大限度上發揮出自身的吸收性心智,從而取得良好的發展[3]。
三、蒙臺梭利兒童心理發展觀認為兒童存在敏感期
(一)敏感期
敏感期主要指的是兒童在發育初期的一種特征,這種特征只有在獲得某種特性的時候才會出現,在兒童得到這種特性之后,敏感性就會消失。在這個階段內,兒童對于周邊環境之中的所有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到兒童掌握某種能力才會消失,之后兒童將會進入另一個能力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之內,兒童的發展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幫助兒童快速掌握生存技能,激發出兒童的自我意識,并以此為基礎建設出自身獨有的精神世界。蒙臺梭利在經過大量的實驗之后發現,兒童的敏感期大多在六歲之前,在敏感期內,兒童的心靈將會得到充分的激發,在這個階段內學習到的一切都會伴隨兒童的一生[4]。
(二)基于敏感期的學前教育策略
在敏感期中,如果兒童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就會讓他們非常難過或者憤怒,在這個時候,如果學前教育工作人員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認為兒童在無理取鬧,那么不僅會導致嚴重的沖突,同時還會影響到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利于他們的良好發展。鑒于此,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學前教育者應當為兒童提供幫助,滿足兒童的成長需求,為他們建設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避免外界因素對兒童造成影響和干擾。這一過程的重要性并不是塑造兒童,而是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進行觀察,進而為兒童的成長提供幫助,有效解決一些兒童自身努力無法解決的困境,讓他們獲得更好的發展[5]。
四、結語
如今,蒙臺梭利的一部分觀點已經被科學證明,比如說嬰幼兒具備非常強的學習能力等。還有一部分觀點仍有待證實,如兒童具備敏感期、心靈胚胎等內容。但無可否認的是,蒙臺梭利博士的觀點與研究具備非常顯著的現實意義,她為學前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蒙臺梭利的研究人們看到了學前教育具備的無可比擬的價值以及未來的光明前景。人們應當對蒙臺梭利博士的研究進行不斷探索,對學前教育進行不斷改進,借此為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玲,王蕊.關于蒙臺梭利方法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5):90-92.
[2]魏紅云.蒙臺梭利思想在學前教育中的集中反思[J].教育觀察,2018,7(18):49-50.
[3]袁林.蒙臺梭利教育中師幼互動有效性的研究:基于“CLASS課堂評估系統”[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140-141.
[4]趙濛.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引進及其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18-19.
[5]馬曉春.蒙臺梭利教學法在幼兒園中運用例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7(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