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菁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重視。近幾年來,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現象,這也使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更多的挑戰。在城市建設的開展過程中,文化遺產所占地越來越少,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沖突。如何在城市建設和規劃中保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成為當今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應注意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城市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聯合文物保護對城市發展的意義深入探討了相應的保護建議和措施,從而進一步為保護我國歷史文化瑰寶做出努力。
關鍵詞:城市建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歷史的標記和見證,它不僅讓我們回味了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韻味,而且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因此,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直接關乎著當今時代文化思想的進步。尤其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帶動城市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目前來看,我國正處于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很多城市為了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甚至不惜破壞文化遺產,從而達到短期的經濟效益。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共建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關系,地方政府以及文化遺產管理者就必須清楚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成就歷史價值和自然之美,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
1 在城市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建設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很多建設項目在城市中大規模地開展起來。但是,一些項目在開展過程中忽視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使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
1.1 勘察不全面,造成對地上和地下文物的毀滅性破壞
在項目建設時,由于項目管理者偵察和勘測不到位,在建筑施工時,對地上和地下文物進行毀滅性的破壞。例如,2004年重慶市建設高等級公路時就發生了毀壞文物的事件,很多文物都毀滅在此公路修筑當中。
1.2 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跡任意改造
為了方便建筑施工,大多數建設者在施工時會對歷史文化街區或文物古跡進行擅自修改。對文化街區和古跡的任意改造會使其歷史格局風貌發生了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對當地歷史的認知,致使街區歷史格局風貌和標志性建筑面目全非。
1.3 旅游事業發展過快,服務設施的盲目建設和游客劇增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留,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城市旅游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但是,旅游事業的興起帶來了數量眾多的游客,而地方政府卻疏于對游客的管理,致使很多城市的歷史文化古跡的完整性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以金山嶺長城為例,為了方便游客觀光和瀏覽,金山嶺長城上新建了纜車索道滑索等娛樂設施,現代化的設施雖然方便了游客,但是卻為歷史文化遺產蒙上了一層灰塵。
1.4 城市規劃不合理,文物保護意識淡薄
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很多開發商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古建筑和文化所具有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管理者在建設和規劃中沒有綜合考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問題,在施工過程中隨意對古建筑、古文化進行改造和破壞。而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企業管理者沒有歷史文化保護的意識和觀念;其二建筑施工時缺乏對古建筑的規劃,盡管有些企業對古建筑進行了規劃,但也因不夠深入和到位,致使文物遭到破壞。
1.5 有些地方政府責任意識不強
為了加速城市的發展,當地政府會主張大拆大建,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經濟發展。但是這種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古建筑的生存空間。個別地方政府沒有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意識,對文化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認識不足,沒有清楚認知屬地管理的責任與擔當。此外,政府缺乏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致使很多群眾和企業沒有清楚認識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歷史文化遺產保存至今也是極大的幸運,然而由于其存在歷史悠久,常常會出現殘衰的景象,很多古建筑的外墻體已經脫落不堪,且也受到了風吹日曬的侵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敗。
2 城市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措施
2.1 提高政府和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地方政府作為城市建設的決策者,是文化保護的責任主體,所以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當中,地方政府必須深刻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要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指示精神,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正確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的和諧并存關系。同時,也要提高城市居民與相關部門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從而更好地加快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步伐。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傳單發放、板報設計或者文物保護成果展覽等歷史文化遺產宣傳工作,強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當然也可以分配專業的人員在社區服務中心進行歷史文化遺產宣講工作,加深居民的認知印象。
2.2 做好城市規劃工作,使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齊頭并進
歷史文化遺產能夠為城市增添濃厚氣息,進而推動城市的發展與進步。所以,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齊頭并進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對城市進行總體規劃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其合理性,并建立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聯系,使其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僅能夠保留文物本體,而且也能夠發揚其相關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在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修繕和保護時,要以不改變原狀為基本原則,要以還原其真實性和歷史性為依托,最大限度地避免古建筑歷史人文信息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建筑本體,并保存其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
2.3 重視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和合理利用
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很多文物都是不可移動的,所以其修繕過程是非常艱巨的,在修繕時要注意不能改變文物的原狀。尤其是對于古建筑的修繕,建筑外部的磚瓦都需要按照原來的花紋和大小進行燒紙和設計,這加大了修繕的難度。在修繕珍貴壁畫磚雕和木雕時,要盡可能地用不落架施工技術代替柱梁技術,這樣才能夠使這些壁畫和磚雕得到更好的保護。此外,在建筑布局和走廊安排時,要保留其原樣,不能對其隨意更改或者破壞。當然,對于那些保存完好不會出現重大危險的古建筑,也要進行日常的保養工作,這樣能夠對這些建筑進行預防保護。除此之外,合理利用文物保護,在合理利用時,要以不損害文物本身的價值為前提,從而學習能夠承載文物的原有功能和人們賦予他的現代功能。在文物保護中,合理利用是保持文物社會活力的有力方法之一,不僅能夠提高人們對人物保護的觀念和認知,而且也能夠引發越來越多人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它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2.4 培養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增強專業隊伍建設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的范圍較廣,所以文物保護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能力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這樣才能夠勝任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但是就目前來看,文物保護隊伍中缺乏專業性人才,而且由于當地政府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不到位,文物事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所以,為了進一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使文物保護工作能夠更加順利地展開,文物保護工作者就應該與時俱進,拓寬知識,提高業務水平與能力,迎接文物保護工作的機遇與挑戰,促進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3 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日趨加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地方政府就必須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責任和意識,加大文物保護與修繕工作。同時,也要提高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增強文物保護隊伍建設,努力培訓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從而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翟斌慶.城市更新理念與中國城市現實[J].城市規劃學刊,2009(2):275—82.
[2]單杰.陜西省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7):39—17.
[3]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25-27.
[4]張新榮.建筑裝飾簡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0):84-87.
[5]侯紀堯.論西安古都風貌[J].華中建筑,1994(12).
[6]戎彥宇.古建筑保護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