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被譯為“無形文化遺產”,概念緣于《世界遺產公約》,泛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集體創作。內容為“以傳統為依據的所有形式的大眾或民間文化”;形式有“口頭作品、習俗、語言、音樂、舞蹈、禮儀、慶典、傳統醫術和藥典、飲食文化及所有與物質文化相關的特殊技藝”。文章基于湖南地區的民俗音樂遺產,以音樂、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基礎,在高等教育視野下設計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方音樂;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一詞直譯為“無形文化遺產”,前身是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會議提出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2003年10月17日,在進一步整合、凝練了“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口頭遺產”“民俗遺產”等諸多層含義以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將之前稱呼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一詞正式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初步擬定和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一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豆s》也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003年以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進入到中國,在中國的學術機構、社會團體、主流媒體與政府組織的大力宣傳與推廣以后,逐漸地被中國絕大多數學者與普通人慢慢地接受和理解。2005年3月,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兩個文件,這兩個文件的確立,標志著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與保護工作開始自上而下地、由中央到地方層層鋪開。
我國自上世紀初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已接近完成,已經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較為系統和全面的記錄與研究。有關理論研討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內涵的研究,在已有數據的支持下,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內涵進行了挖掘,深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性認識。如向云駒等學者提出的“無形文化財產”概念;龍先瓊等學者提出的 “活著的文化形態”概念;高丙中等學者提出的歷史環境遺存,傳承載體,精神內質的研究范疇等;二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義的研究。如王金柱等學者提出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于喚起人們對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意識,更重要的在于喚起人們的文化生態意識,從而進一步促進人類文化生態建設。三是烏丙安等學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幾個理論與實踐問題》中,特別強調傳承的現實意義,倡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實到具體實踐環節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是保護與傳承,如何尊重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律?又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地方上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理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提出了兩種手段。一是采用文字、錄音、錄像等有形的手段進行資料的保存;二是培養傳承人,在當地保持文化遺產的活態,重視文化情境的保護。但是當維系社區交際與人情親疏的制度與語境已經消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市場化的今天,不能回避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的沖突與矛盾,也無法阻止傳統儀式出現復雜交錯的指向。傳統儀式的變與不變,似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如同河流、如同時間,逝者如斯,一刻不停。但是,將湖南地區音樂、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地方高校課程,在湖南高等學校音樂教體系里開發適量的校本課程,不失為一種較為科學的、有效的地方民俗遺產保護方式。
湖南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例如花鼓戲、喀喀戲、荊河戲、絲弦、彈詞、鼓詞、漢劇、湘劇、祁劇、澧水船夫號子、龍舞、獅舞、蚌殼舞、采蓮船等。并已經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將絲弦藝術團、花鼓藝術團、湘劇院、漢劇院等演藝團體由差額撥款單位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出版了系列學術刊物,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保護措施更為多元,也使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成為可能。
探索地方音樂課程開發研究,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附加式課程。在不改動主流課程基本結構下,以選修課、課外活動、節目排演的方式引進音樂、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
第二,嵌入式課程。在不改動主流課程基本結構下,以每學期的實踐活動周作為載體,引入音樂、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集中進行課程講述、排練、采風、演出。
第三,滲透式課程。在不改動主流課程基本結構下,將與音樂、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融入到學校主流課程中去。如音樂學院的欣賞課,民族民間音樂課,民間舞蹈課,體育學院的民族傳統體育課,體育活動課等,均可以一個單元或一周課時的方式,附加有關非物質文明遺產的內容、觀念、主題于其中。
現以湖南常德津市嘉山民間傳說《孟姜女》為例,設計地方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至少有三個重要的層面需要研究。嘉山《孟姜女》是湖南地區最為重要的民俗遺產之一,對民俗遺產《孟姜女》的研究,首先是音樂,研究民歌曲目的流傳分布及其變異。至少要搜集到這首民歌在漢族地區的流布情況,可能找到十幾首或二十幾首同名歌曲,將它們作詞曲的比較研究,從中解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語言、風俗等對民歌傳播的影響;其次是研究《孟姜女》曲調進入其他民間音樂品種的狀況,例如它作為重要曲牌在一些地方劇種音樂中的廣泛使用;第三是《孟姜女》民間文學范圍的研究。除了歌謠形式外,它又以民間故事、傳說在中國各地流傳。其中的資料工作有兩方面,一個是我們親自去民間發現新的同主題故事、傳說,一個是前人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我們如何從新的視角去闡釋這個有數千年歷史的古老題材。第四是歷史學范疇的研究。即從最早的文獻記錄一直到20世紀的民間歌謠,其間所發生的變異以及對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啟發。在這一系列研究基礎上,才有可能獲得將民俗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的前提;最后是以高?;A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吸納國內外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的成功經驗,發掘《孟姜女》民俗文化教育資源,從學校的品牌發展和人文素養目標出發,探索湖南民俗文化資源的課程化的設計理念和開發策略,以《孟姜女》民歌、民謠、民間傳說為載體,自主決策和開發出一系列具有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并以《孟姜女》故事為原始題材,以湖南地方劇形式排練出系列劇目,積極開展劇目編排、劇目表演課程,融課程開發、劇目編排、演出推廣于一體,設計系列校本課程,也有利于培養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名校。
總的來說,既可以對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將數字技術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視域,將其編成教材、電視專題片,引入文史類、藝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使優秀文化遺產的生命得以延續。也可以利用高校的優勢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在節目編排上推陳出新,爭取創作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品、節目,擴大湖南地區深厚文化遺產在全國的影響,并定期舉行相關文化遺產的學術研討會,有重點、有計劃地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加速地方優秀音樂民俗成果的轉化。
作者簡介:曾娜妮(1977—),女,漢族,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現任湖南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