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彰顯了黨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黨的宗旨,做好各項基層群眾工作,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人民;價值意義;新形勢;基層工作
[作者簡介]沈曉紅(1975-),女,漢族,江蘇啟東人,中共江蘇啟東市委黨校,高級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政治社會類。
[中圖分類號] D2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1-0052-02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一種發展思想,也是一種執政理念,十九大報告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和使命是推動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如何做好新時代基層群眾工作,是廣大黨員干部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意義
(一)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是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項偉大事業,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力量和最終歸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價值取向。“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在中國,人民主體地位既是歷史形成的,也是現實要求的。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一路走來,人民群眾更是顯示出超強動力。當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這都寄希望于人民,都離不開人民,都要求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才能做到無往而不勝。
(二)體現黨的根本宗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始終沒有改變。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兩個務必”到“八項規定”“五大發展理念”,無一不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為了群眾。正是有這樣的宗旨,黨才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搞建設、謀發展,才能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使中華民族有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質的飛躍。
(三)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的需求是不同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不僅僅是滿足人民的溫飽,還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不僅包含人們的物質需求,更是包含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向往:教育、健康、生態、精神等越來越被人們所看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不僅是解決“有沒有”,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其目的在于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其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從而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礎群眾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一)社會環境發生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不斷分化、階層結構不斷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同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遭遇了市場逐利性挑戰。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踏上新征程。隨著互聯網和微信時代的到來,大家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傳播各種信息,無論是大V還是普通群眾都可以在平臺交流發言,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網絡在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作用,很多網絡事件往往一夜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絡發言,這給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黨自身狀況發生變化
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黨。黨員是黨的細胞和行動主體,近年來,黨注重黨員發展的質量和數量,黨員隊伍在擴大、結構在優化、素質在提高。黨員隊伍穩步壯大。伴隨著干部隊伍新老交替,年輕黨員逐漸增多,一方面他們思想解放、干勁十足,使黨的事業充滿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他們缺乏黨內生活歷練、缺乏黨的優良傳統的體驗,黨員意識和黨性修養有待加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流動黨員、非公黨員比例也呈上升趨勢,流動黨員沒有被有效組織起來,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非公黨員在管理和教育方面面臨不少困難。新形勢下,黨必須應對好自身的這些變化,更好發揮黨員作用。
(三)黨群互動方式發生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黨群關系開始由緊密轉向疏松。從現實狀況來看,黨組織與基層群眾之間的關系不如以前密切。在傳統體制下,黨群關系主要圍繞政治問題展開,群眾對黨有依賴性。而現在群眾成相對獨立的主體,對黨的依懶性逐漸減少。黨組織在做一些群眾工作時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有效地引導、宣傳、教育、服務群眾,容易使地方黨組織的公信力下降,組織凝聚力、執行力、行為信服力有所弱化,群眾對黨的認同感有所降低,容易掉入“塔西佗陷阱”,影響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好基層工作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天大地大,人民最大。基層事務千頭萬緒,面對當前的新問題、新情況、新任務,必須要以人民為中心做好群眾工作。
(一)以人民為中心,就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有生活體驗,群眾的行為往往最能反映社會發展的趨勢與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無論想問題、做事情,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心弦不能松。廣大黨員干部要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要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動員和帶領全體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參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這一“大決戰”中。
(二)以人民為中心,就要認真辦好群眾期盼的民生實事
習近平一再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有些黨員干部做了群眾工作,但卻做不到群眾心坎上,原因就在于調查研究不夠,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為群眾排憂解難,是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核心。所以要用求真務實的作風切實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對群眾呼聲,要積極主動搞好正面回應;對群眾困難,要想辦法解決;對群眾期盼,要去研究解決改善,要辦實事、解難事。要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工作決策必須識民情、接地氣,要真實反映群眾愿望,不讓服務群眾成為一句空話。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加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習近平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提升自身能力應對本領恐慌
以人民為中心,就要當群眾的帶頭人,要勇于擔當服務群眾。黨員干部只有樹立榜樣示范作用,群眾才會跟上。帶領群眾,關鍵是要發揮帶頭作用。黨員干部要敢于亮明身份、敢于擔當,急難險重時刻要沖在最前面。服務群眾是一個永恒課題,“以人民為中心”最終體現在服務群眾的現實能力水平上。服務群眾是態度也是本領,“打鐵必須自身硬”,要按照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要求,強化能力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專業思維和專業素養,涵養干部擔當作為的底氣和勇氣。要將本領恐慌的壓力轉化為持續學習的動力,通過學習練就服務群眾的真本事。學習是黨員干部自身能力提升、服務群眾水平和質量提高所必需的一種本領。要深入系統地向書本、專家、群眾學習,既要學好政治理論,又要學好專業知識。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學到的知識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要把學習貫穿于群眾工作始終,要學以致用、做到學習和實踐兩結合,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
(四)以人民為中心,就要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法寶。以人民為中心,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嶄新概括。在信息網絡化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不斷強化通過網絡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積極開拓互聯網群眾工作新領域,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努力提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服務群眾工作水平,努力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工作格局。運用信息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掌握網絡引導權與話語權,當網絡輿情出現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積極把信息網絡打造成黨群溝通的新空間,鼓勵人民群眾通過黨建云、微信等渠道發表意見和建議,讓人民群眾不再只做信息的接受者。主動拓展工作,利用互聯網技術為群眾工作提供新方法新手段。同時,在網絡領域,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信仰堅定敢于亮劍、善于斗爭,要積極團結更多群眾并肩前進。
“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樣子”。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與擔當,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開創新的長征路;才能為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前行;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力量。
[參考文獻]
[1]趙笑蕾.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5).
[2]王艷.深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延邊黨校學報,2018(6).
[3]劉愛軍,段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善民生與創新社會治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J].理論探討,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