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5年對9015名中小學生(主要是10~14歲)進行的一次調查,發現17.4%的兒童“認真考慮過自殺”,8.2%的兒童甚至“制訂過自殺計劃”,70%的小學生存在焦慮問題,生活在農村或有兄弟姐妹的小學生焦慮癥狀更為突出。城市兒童抑郁癥患病率為19.23%,農村兒童抑郁癥患病率為32.5%。面對這種情況,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0-0094-02
引 ? ?言
什么是心理健康?一些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具有適度的安全感、自尊和對個人成就的“價值”感;適度的自我評價不應過分夸大或批評自己;適度的自發性和敏感性不應被環境所控制。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就能容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打擊;能保持自己的個性,不違反群體意愿的原則;有獨立的見解,有判斷對錯、善惡的能力。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教育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中小學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1]。那么,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培養自信,成功不傲慢,失敗不氣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異常行為要做好防治工作。教師只有樹立科學和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其價值觀和人生觀發生了變化,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學習負擔相對較重。此外,當代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這個“421”家庭中,他們成長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從小就被各種愛包圍著,他們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稍有不滿意,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行動。因此,學校有必要幫助他們及時消除心理障礙,解決其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和人格水平。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認為,學生的主要危機是勤奮和自卑。在學校里,教師教他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并努力使他們適應學校的規范。他們必須經歷各種學業成敗和適應學校規范的壓力。他們通常非常勤奮地學習成年人希望他們學習的東西。埃里克森認為,在這一時期,如果學生經歷更多的成功和失敗,將有助于培養他們勤奮向上的性格,并敢于面對困難的挑戰。相反,如果他們不能取得好的成績,不能達到成年人的期望,他們往往會有自卑感。如果在那個時期,不能很好地解決這種自卑感,他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包括學習、適應環境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從而形成自卑人格。這一階段形成的自卑情結將對其未來人格的順利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在這個階段,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成功和進步以及成長道路上的困難、挫折,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戰。因此,我們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具體學習目標。具體學習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科的復雜性,而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其學習發展。
二、關注全體,不忽視個別,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如何適當地調整情緒,使學生更有效、更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發展的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預防問題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學生有多少心理和行為問題?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能無限地擴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數據,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造成學生自我危害的負面影響。心理健康問題是所有人的問題,是每位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挑戰,包括那些學習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眼中的“好”孩子,他們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許多研究和實踐證明,有時這些“好”學生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好的學習成績容易使這些“好”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健康方面被忽視,不能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及時的幫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已成為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我國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引起醒悟,循循善誘
如果一個學生一開始故意擾亂課堂,可能只是為了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但他卻用不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此時,如果教師注意并感知到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及時調整自己與學生的溝通方式,給予其更積極的關注,就不會失去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機會。筆者認為這樣就會使那些故意擾亂課堂、引起教師和同學注意的學生行為問題得到解決,使其成為一個紀律嚴明、熱愛學習的好學生。相反,如果我們從舊的角度看待課堂上的破壞行為,放手不管,學生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他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需求沒有被察覺和滿足,會繼續擾亂。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教師以一種更放松、更可接受、更理解的態度來理解和對待學生與學生的行為。因此,教師要注意行為本身,更注重發現并合理滿足這些行為背后的基本心理需求;不要簡單地判斷對與錯,不要簡單地調節學生的某些行為,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這樣,教師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下,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建立了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好朋友關系。
四、在游戲和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
在筆者看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游戲和活動為主。教師要組織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如角色、游戲、素描表演、講故事、猜謎語、討論和體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充分參與,營造了真誠交流的氛圍。教師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1)創造情境,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創造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參與相關活動,獲得心理體驗。(2)角色示范,讓學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處理情境中的各種事情,體驗情境中角色的喜怒哀樂,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正確處理人際關系。(3)討論交流與評價,讓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形勢中的人和事的看法,提出自己對如何處理問題的意見,并與同學溝通。(4)心理暗示,通過活動、語言、行動和表達等方式向學生提出建議,引導學生自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結 ? ?語
總之,心理素質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心理健康是21世紀人才選拔的重要條件。為了培養21世紀的合格人才,學校必須從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家庭教育,保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持久性和規范性。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能發展和完善心理學,還能幫助學生完善人格,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權鵬柏(1992.7—),男,甘肅白銀人,二級教師,現任會寧縣北關小學音樂教研組組長。2016年參加會寧縣小學優質競賽榮獲一等獎;2018年輔導學生參加全省“校歌大匯唱”榮獲省級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