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天津 301830)
想要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就得對音樂人才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除了需要學生精通自己主專業的相關技能,音樂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音樂史知識也需要掌握,同時還要將所學知識運用于音樂創作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基礎知識牢固、音樂實踐能力強、創作思維發達、與他人協作配合融洽且三觀端正的全面型人才。
首先,音樂理論綜合知識是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的前提,教師必須幫助學生落實樂理、和聲、曲式分析、配器等相關知識,同時,音樂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對專業人才的聽力也有較高要求,視唱和練耳訓練也是日常訓練中必須重視的環節。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生活中處處充滿音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音樂,并在聽到后迅速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將曲子簡單分析。例如,在餐廳吃飯時,餐廳內播放了一首當下的流行歌曲,學生聽到后就要迅速打開自己的音樂思維,將歌曲的曲調模唱出來,并將曲調譯成譜子,然后簡單分析這首歌曲的結構,聽辨歌曲伴奏中用了哪些樂器,以及伴奏中常用的織體有哪些等等,經過反復多次的訓練后,學生自然會形成一定的音樂思維習慣,其音樂綜合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在音樂知識的學習方面也要體現“全面型”。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了解學生多方面的音樂知識,除了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研究、音樂制作與創作,還要對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傳統音樂史理論有一定的掌握。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已有文字,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可以追溯至更加古遠的年代,一萬年前左右,音樂已經作為一種文明現象而存在,在中國,較為有跡可循的音樂歷史從炎黃時期就已經開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音樂歷史的發展脈絡進行縱向性梳理,同時在基于宏觀視野對各時期的歷史背景予以分析。同時,強調中國傳統音樂在我國音樂發展中的地位,對我國歷史上存在過得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民間歌舞、宗教音樂文化等予以介紹,這些都屬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是祖祖輩輩留下的珍貴的文化瑰寶。除此之外,對比同時期的西方歷史,從西方的基督教音樂開始,對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以及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對音樂歷史的全面了解。
第三,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離不開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要不斷強化學生音樂技能,還要強調社會責任心、公德心、道德感、正義感以及職業素養等。從教師自身做起,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待人寬厚善良的人。在校期間,要對自己有合理的學習規劃,落實好專業知識的學習之外,還要與時俱進的學習當下流行的音樂理念,和音樂形式,以及盡量獲得更多專業資格證書,為未來的職業道路增磚添瓦。
傳統音樂教育下,很多學校都只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夠重視,這不僅影響學生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且有礙于學生擴展發展空間。音樂專業的學生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占據優勢,就必須將自己打造成為全面型的音樂人才,不斷增強綜合素養,培養自己多方面的技能。
我國各大學校都在進行教育改革,都希望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全面型音樂人才。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和重點還是過度強調專業技能,對學生道德、人文等方面的培養不夠重視,致使教學觀念與實際培養方式不相符。現代高校音樂教育以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為目標,不再將以往枯燥的專業訓練當成唯一目標,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是針對性的施以教學,促使每位學生都能以興趣為基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音樂風格,全方位的掌握各種音樂知識,并能將各種音樂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以此形成21世紀新型音樂教育觀。
全面型音樂人才走出校園后往往能夠更快的適應職場的工作,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的基本前提是重基礎和實踐。但實際教學中,基礎和實踐兩者總是沒有兼得,全面型音樂人才培養方式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將學習和實踐有機聯系,基于社會工作中各種相關崗位所需要具備的要求,更好的將理論和實踐學習結合起來,以避免單一知識結構體系的弊端。
我們在音樂人才市場常常會發現,很多同學主專業很好,可是音樂其專業的人才太多,或是暫時沒有與主專業相匹配的職位,所以只能放棄工作機會。還有一些同學,步入社會后憑借自己出色的主專業技能進入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隊伍,但在工作中,面對學校大大小小的文藝活動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學校音樂教育面對的是不同差異性的學生,教學自然要是豐富多彩的,單憑主專業技能時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的。而全面型音樂人才擅長基于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創新,用一種全新的音樂思維將所學知識聯合起來運用,然后提出新穎的音樂見解。在文化產業高度繁榮的今天,只有全面型的音樂人才在面對相關工作時才能游刃有余,培養自己將各個音樂專業方向相互滲透、彼此作用的能力,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音樂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唱唱歌、彈彈琴、跳跳舞這么簡單的事情,而是要采取各種方式相配合,最后以一種最好的方式將音樂的美和內涵展現出來。深化音樂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是現代音樂教育形式的需要,也是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緊跟音樂教育形式,科學設計相關課程,在重視學生主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該將導演作品、節目編排、化妝、服裝道具、背景設置、舞美設計、后期剪輯等方面納入學習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學習渠道,并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促使他們所學能夠及時得到實踐和檢驗。當學生對舞臺現場有一定的了解后,才更愿意參與實踐,如此既能讓學生學有所用,又能提升學生的自主積極性。
教師在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時,不僅會向學生強調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還會強調人文社科類知識對于人生成長和專業技能提升的重要性。音樂本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想要理解或是表現好一個音樂作品,就必須了解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作者的人生閱歷等。教師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講解時,必須從作者的視角出發對作品進行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音樂的作品內涵,掌握創作技能和表現技巧。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語言告訴別人的東西,可以用音樂旋律來訴說。《樂記》中就對音樂的美感認識做出了一定的解釋,所謂“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美好的音樂對于啟迪和感化人的心靈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培養全面型的音樂人才,就是要將情感道德教育和音樂教育更好的結合。
簡言之,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全面發展的優秀專業人對整個社會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培養全面型音樂人才是現階段我國音樂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教育完善發展的根本方向,不僅對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起著重要作用,還關乎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前景,需要廣大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與時俱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滲透多元文化,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