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婧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藝術領域的進步使得人們對于長笛樂器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社會對長笛專業的教育工作也逐漸關注起來。長笛屬于高技巧性的旋律樂器,在現代室內音樂中具有超然的地位,但是長笛專業的教學卻令人有些失望,很多高校在長笛專業的教學上仍然采用傳統的理念,并且教學模式幾十年不曾更新。因此如何才能在傳統長笛教學模式上打開一個缺口,把新的教學理念引入其中,進而不斷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理念需要革新。很多長笛專業的教師都是從傳統教學中走出來的,因此這種延續傳承的教學模式更為重注的是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尤其是大量的技巧性與基礎性的練習已經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過度的重視基訓部分,進而忽視了學生鉆研音樂理論、音樂作品的創作理念以及培養自身演奏個性化,而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病,這就使得培養出的學生難以存在創新精神,更是沒有了創造性思維。學生往往都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所表演的曲目更是追求前人的精神,在這種模式走出來的藝術家最為有名氣的也難以超越老一輩藝術家的造詣
傳統教學內容需要創新。很多傳統的教學內容都是以書本材料為藍本,在結合自身所學習的流派而產生的教學方式,這些方式都存在著陳舊、枯燥的問題,現代的很多90、00后學生對于這些東西都難以產生興趣,教學中更是缺乏情感體驗、音樂表現等等全新的教學內容。同時,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更是以計劃、任務為主,所教授的課程都是為了完成學校的硬性指標,而學生則在這種應試教育下逐漸產生了抵觸情緒,進而導致很多學生降低了對長笛專業學習的興趣。教學實踐的機會少了,學生演奏的機會就少了,那么學生對于長笛實際的應用能力則就等于沒有了。
很多高校對于長笛教學依然是延續幾十年前的老教材,教師還是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這種封閉盲目的教學方式也使得學生之間缺乏交流,教學進度更是難以完成正常標準,教學效果不佳。
現代高校在長笛專業的招生上都是采用擴招的形式,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在專業水平上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這就要求長笛教師要在專業教學上可以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特殊化的教學,要兼顧全局,還需要著眼局部。因此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要根據階段教學的實際情況、學生基本功規范掌握的情況以及學生演奏的實際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專業知識程度不同的學生,教學進度應各不相同,教學方法和要求也應不同,應因材施教,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不同的起點和需求中接受最合理的專業訓練,實行分層教學是長笛專業教學的基本保證。
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并不適宜于現代長笛專業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要根據班級的人數與教學質量而進行集體授課。集體授課作為“一對一”教學的補充方式,彌補“一對一”教學的方式的不足。這種點與面的結合,使得課程從單一走向集體,又從集體回到單一,從而使得教學的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逐步的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也在進一步的回升,而教師也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整體的節奏,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效率高效。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要盡可能地與專業鋼琴伴奏教師進行完整的練習,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對完成的每一首樂曲具有完整的印象,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正確地選擇換氣點以及音準、速度和樂感的磨合等。其實教與學是雙方面的事情,這種事情不單單需要教師去配合,也需要學生去努力,教師要嘗試著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空間,要鼓勵學生多以實踐作為學習的方式,多去參加一些比賽,更要多參與一些同學之間的交流,同時還需要多多接觸各種各樣的長笛作品。教師要以學生為主,打開傳教室教學方式,要走出教室,多去參觀與參加一些表演節目,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多元化的能力,在這種豐富的演奏環境中,更加有利于現代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現代高校在長笛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去完善與創新,尤其是長笛專業的教師更要積極的改進自身思想,嘗試著以全新的思維模式去改善當前的教學現狀,希望以此可以給予高校的長笛專業教師一些幫助。同時,在西方文化的不斷影響下,如何在長笛專業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促使長笛專業變得更加本土化,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入長笛專業并走進世界的大舞臺,這是當代長笛專業教師們在不斷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文化意蘊所表達的是藝術領域中的一種審美文化,當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長笛專業后,便使得長笛專業產生出了全新的藝術形象,這種思路更是給予現代長笛專業教師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