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鐸 貴州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一系列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學生的歌唱心理素質卻很少有教師關注。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聲音條件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因為心理素質差,遲遲沒有進步,進而缺乏自信心形成惡性循環。本文通過簡單分析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歌唱及教學的影響,使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改善學生歌唱心理素質的建議。
歌唱是一種聲樂藝術,是由人體的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和共鳴器官協調完成的,而心理素質在歌唱的學習和實踐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歌唱者的情感表達和演唱技巧。人體的各項器官運動都受大腦的神經系統控制,并由大腦將它們協調起來,在歌唱中,這種協調主要表現在神經系統對歌唱器官的協調。所以,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的好壞對歌唱的學習和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行程需要依靠長期實踐(如學習、比賽、演出),它與實踐的經驗成正比,但也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天生心理素質較好,也有些人心理素質較差。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素質是可以通過后天鍛煉得到提高的。良好的心理狀態應在初學聲樂時就要有意識地慢慢培養起來,它能使演唱者在意志的調控和指揮下,讓歌唱器官在協調平衡、自然靈活的狀態下運動。在學習或演唱時,正確的心理狀態表現是全身放松,但不松懈;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不緊張;情緒高漲,態度積極,但不慌亂。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環境與教育的影響逐步形成的。如果一個人在后天教育中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話,心理素質甚至會越來越差。影響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但主要原因還是主觀的。
(1)自卑。自卑的學生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在聲樂學習中,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唱得好,自己卻一無是處。自卑的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常用自己的劣勢和他人的優勢相比,導致自己的心理負擔加重,影響自己的正常演唱水平。這種學生最主要的還是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缺乏對自己的了解。
(2)膽怯。膽怯使歌唱處于被動狀態,演唱者缺乏主動性,因為害怕犯錯,而擔心“唱不好”,這種擔心和害怕會產生新的焦慮,這種焦慮又會導致演唱水平下降,也是聲樂學習過程中最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
(3)過度緊張。適度的緊張有利于演唱者的演唱,能夠讓身體和大腦皮層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但過度緊張反而不利于歌唱。具體表現有心跳加速,氣息不夠用,總想換氣。這時心理緊張會直接影響到生理緊張,使演唱者整個人身體向內收縮,橫膈膜吸不下來,造成氣息淺,聲音吊。
(4)高傲。這種學生對自己過于自信,在學習和實踐中沒有客觀認識自己,對自身的演唱水平評價過高,缺乏踏實刻苦、認真努力的態度。
(5)爭強好勝。“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學習中有好勝心是好事,但必須要有正確的態度。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演唱一定要比同級人強,好像學習唱歌就是為了戰勝對手而已。這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勢必會造成心理壓力過大,適得其反。
首先,教師在聲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狀況的把握,在教學過程如果發現學生有不利于歌唱的心理狀況要及時疏導,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狀況。其次,幫助學生建立歌唱自信。有位哲人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越自信越有可能成功。”自信心的建立能夠戰勝自卑,要不斷強化自信的信念,讓這種積極心態成為一種習慣思維。最后,幫助學生端正心態,正確看待自己。每位學生都是變化發展的,在正確評價學生目前歌唱水平的同時,也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潛力,讓學生與之前的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只要與自己相比有所進步,便值得鼓勵。同時,也要不斷為自己樹立新的目標,防止因驕傲而停滯不前。
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最直接有效的提高學生演唱心理素質的方法之一。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參加聲樂比賽、文藝演出、聲樂研討交流、傾聽藝術歌曲、觀看音樂會等,教師應通過每次實踐,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在反思中繼續實踐,不斷積累實踐經驗,逐步提高演唱者心理素質。
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教師也要適當在課堂上為學生施加壓力,努力訓練學生在緊張、有壓力的狀態下仍然能夠保持好的歌唱狀態,這樣在比賽或考試中學生更容易穩定心態,保持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