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麗 葉麗莉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應體現作品自身內含的古風古調,進行必要的創新改編,以適應現代人對歌曲賞析的需求。本文對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發展進行了梳理,重點從融入了現代元素、把握咬字發聲和注重意境審美三方面論述了具體的演唱技巧。
古典詩詞是由我國古代詩人所創作,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學體裁。我國著名教育家趙曉生說過:“中國所有的古典詩歌無一不是歌曲之詞。”《尚書·堯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由此可見,詩歌本就是一體。事實上,早期古典詩歌均以唱的形式進行詠誦,是古代人表達思想和傳遞情感的重要形式。近現代后,國內很多文學大家和音樂大師開始嘗試將古典詩歌與現代聲樂進行有機結合,創作出全新的詩詞歌曲作品體系,其中,青主先生創作的《大江東去》,將著名詞人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進行了曲風、旋律和節奏的現代化聲樂改編,開辟了古典詩詞歌曲現代創作的先河,頗具影響力。20世紀70年代后,古月等一批港臺音樂人創作的《別亦難》《人面桃花》等曲目也將古典詩歌與現代通俗音樂結合,且深受大眾喜愛。之后梁弘志創作的《水調歌頭》更是被王菲唱紅大江南北,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得以被創作和傳唱。
著名音樂教育家張前教授說過:“重視音樂的二度創作,是挖掘音樂全新內涵的重要手段。”將現代音樂元素與中國古典詩詞有機結合起來,打造“老歌新唱”演唱體系,并從中演變出新式的曲風和唱法,不失為古典詩詞歌曲改編演唱的全新渠道。以梁弘志創作的《水調歌頭》為例,整首作品中融入了流行音樂曲風,使古典詩詞煥發出了與時代契合的全新生命力,王菲的演唱版本也異常經典,融入了通俗、流行等多種演唱形式,尤其是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發散而有控制的聲音將蘇軾創作這首詞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作品中的樂句之間起、承、轉非常連貫,將詩詞原本的古樸韻味體現到位,可謂融入現代元素創作的古典詩詞歌曲經典之作。類似的代表作品不勝枚舉,給予歌手和詞曲創作者以全新的啟示: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契合點是中國詩詞歌曲演唱發展的新方向。
在古典詩詞歌唱中,還應該把握好咬字發聲方面的技巧,做到演唱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圓”,通過反復的類比推敲歌詞的內涵,以使演唱的效果達到完美。綜觀古典詩詞不難發現,為了提升吟誦和流傳的效果,很多詩詞大師在創作時都會應用押韻的技巧,在詩詞的字頭、字腹或字尾引入押韻,有些字在發音上還有歸韻的效果,對于歌手來說,演唱好一首古典詩詞歌曲就必須注重這些字詞的咬字發聲。一方面,需要通過調整發聲的方向配合咬字;另一方面,適當控制硬腭和軟腭處的咬字出聲效果,表達出詩詞中蘊含的押韻處。一些知名歌手在演唱古典詩詞歌曲時,便從咬字發聲上下功夫,呈現出了完美的演唱效果,例如,著名歌手譚晶演唱《踏青》時,將咬字發聲的位置調整到硬腭處,并通過吟誦的方式清晰地表現作品中字詞的押韻效果,產生了腔體共鳴音,給聽眾帶來了古風之美的聽覺享受。
在古代詩詞大家創作的作品中,大多蘊含了深層次的意境感,或是寄托個人的情感于詩詞中,或是將山水景物中的神韻滲透到作品里,時而灑脫天真,時而恬靜淡雅,時而悲天憫人。總而言之,古詩詞中的意境是它的靈魂,領悟其中的這種意境則能夠參透詩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演唱古典詩詞歌曲的過程中,歌手還應該注重作品中內含的意境,通過聲樂藝術加工將這種意境體現出來,展現詩詞意境與藝術審美相互交融的效果,讓聽眾通過聆聽歌曲不僅體驗到聲樂的審美,還能夠走進詩人的心田,感受其中的意境之美。例如,《江村即事》是唐代詩人司空曙創作的一首描繪江村寧靜優美景色的詩作,作品還反映了釣者恬淡悠閑的生活情趣,營造了真切恬美的意境,歌唱家郭淑珍演唱該首作品時,一改她慣有的寬廣有力的音色,采用吟誦恬美的音色表達詩中的意境,同時運用昆曲中“牙齒間氣息支撐”的唱法技巧,呈現出細膩柔美的音色效果,將恬靜愜意的江村生活完美地展現給聽眾。
總而言之,對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技巧進行深入探究,形成準確、科學、立體的古詩詞歌曲演唱體系,是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發展的重要方向,建議國內的聲樂工作者引起廣泛關注,不斷探索出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