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維波
【摘要】新時期,在高職院校中充分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有利于充分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思政育人要求,高職院校在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要積極突破困境,保持政治方向、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建立相關的運行機制,加強制度的優化和創新,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和育人實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策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并且正在經歷著重大的調整、變革和發展,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全新的發展形勢下,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建設,主動轉變教學思路,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學資源,全面實現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思政課教育有利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立德樹人則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在高職院校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中深入貫徹和落實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專業素養,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業務能力。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思政是課程教育的靈魂,而課程則充分體現出思政于人的要點。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體系是思政課程,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目標的課程體系是課程思政。我們所說的思政課程,是高職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載體,是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的學科體系。而課程思政,則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觀點的正確指導下,高校中的所有課程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勇于承擔育人的職能。在課程思政中,高職院校中所有的課程都是以育人為主要載體,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都深入貫徹和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會產生一些全新的育人理念,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正確引領了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效突破了傳統的教育理念,改進和創新了思維方法。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主要包括“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等,它的學科定位和思想邊際比較明顯。但是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對應的培養目標、價值形式和文化基因,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識生動化、具體化的重要載體。同時高職院校具有十分明顯的職業技術特征和社會服務功能。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有幾十門專業課程,覆蓋的范圍較廣,并且每個專業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但是他們都需要正能量的指引。為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課程思政需要優化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思維方法,處理好課堂管理、學科教材、組織教學等要素之間的關系,將個人素養、社會理想和專業技能等有效結合在一起,進而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成才觀和道德觀,這樣高職教育事業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探索面臨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地位有待提升。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科基礎建設還不夠完善,經常會出現課程內容重復、教材質量不一致、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等問題。同時,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足、管理不到位等等。在評職定級和安排課程時,并沒有根本上扭轉專業課教師各方面都優先的局面。目前,在學科和學術方面出現了很多的新思想、新結論和新論斷,學科知識的內容在不斷豐富,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不斷更新和發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需求,高職院校需要在現代課程建設中,有效鞏固“四全”育人的格局。
(二)沒有真正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還沒有真正落實課程育人理念,學科育德也沒有得到高職院校充分的重視,相關管理制度、學術研究和制度的設計還不夠科學合理、在高職院校的實際教育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的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不足,德育能力和政治意識較為薄弱,思政教育和課程教學嚴重脫節,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有待提升,同時教師缺乏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教育改革創新的手段落后。由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間較短、內容繁多,所以課程內容很容易被忽視。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突破策略
為了順利突破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遇到的困境,必須打破傳統孤島的狀態,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理念完全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全面統籌和考慮育人過程的重要設計,堅持以思政教育的基本規律為指導,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
(一)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觀。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有利于激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有利于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去有效解決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是實事求是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保證,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要以實事求是為依據,堅持教書育人、以人為本和立德樹人的理念,為“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創造更多、更有利的現實條件。為了充分實現精神價值,形成正確的知識邏輯,掌握科學的課程教學規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的規律,充分發揮其在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功能。高職院校中的課程可以分為專業課、基礎課和思政課三種,并且不同的課程屬性不同。因此,高職院校要清晰定位每一個學科,在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中有效融入政治觀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以某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探索中,完全可以基于該學院高職工科類辦學特色,圍繞思政類課程教學實效,注重在思政教學中融入辦學理念、工匠精神、大國制造、民族復興夢想等元素,切實培養高職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意識,牢固樹立匠心鑄魂、服務人民的職業理念。
(二)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包括“創新、開放、協調、共享、綠色”,集中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且有效運用到了現實中,進一步拓展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思路。同時,“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豐富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促進思政課程教育方式的優化和創新,拓展了專業教師的視野。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正確指引下,高職院校更加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內容中,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地發展,提高了大學生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除此之外,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進一步優化和創新了思政課程的設計、增加了思想教育方法的靈活性,促進大學生高度配合和支持國家的決策、決議和決定,提高對自身工作職責和崗位的熱愛程度。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正確方向,有利于高職院校有效的配置和整合教學內容和資源,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樂于助人、敢于擔當、積極創新的優秀品質,增強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性,有利于激發大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熱情。
四、結語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是教育領域一次比較深刻的變革,在變革過程中,檢測評估和教學反饋調節會適當發生變化。在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緊密圍繞當前高職院校育人需求,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牢固樹立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職業理念,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成星."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1):164-165.
[2]梁焰."課程思政"在理工科課程中的實踐研究——以FPGA原理與應用設計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04):159-161.
[3]尚麗亭.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天津音樂學院理論宣講團實踐探索[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8(05):65-68.
[4]王石,田洪芳.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5-18.
[5]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6]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17(30):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