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婷

【摘要】 目的 探討無縫隙護理管理配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診住院患者與病房轉運交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50例急診住院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和C組, 每組50例。
A組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 B組采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 C組采用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比較三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C組不良事件發生率6.00%低于A組的32.00%和B組的2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81、4.332, P<0.05)。結論 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診住院患者與病房交接中的運用效果較好, 能有效降低轉運交接不良事件發生率, 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 無縫隙護理;SBAR模式;住院患者;交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1.075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nursing combined with SBAR model in the transfer of emergency inpatients and wards ? ZHANG Jing-t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enzhen Luohu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zhen 518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nursing combined with SBAR model in the transfer of emergency inpatients and wards. Methods ? A total of 150 emergency in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received seamless nursing model, group B received SBAR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group C received seamless nursing combined with SBAR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model.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ree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6.00% in group C, which was lower than 32.00% in group A and 20.00% in group B,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0.981, 4.332, P<0.05). Conclusion ? Seamless nursing combined with SBAR model is effective in the transfer of emergency inpatients and ward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of transit and handover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Seamless nursing; SBAR model; Inpatients; Transfer
急診是醫院日常運行中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診治的科室, 在患者經急診科確診后再將其轉運至其他科室進行相應的救治[1]。急診科患者在住院過程中, 經常遇到病情交接不清, 推卸責任, 互相扯皮等現象。為提高患者轉運交接質量, 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本研究在急診住院患者與病房交接中實施無縫隙護理與SBAR溝通模式, 取得了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2月本院150例急診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和C組, 每組50例。A組男35例, 女15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3.68±10.00)歲。B組男30例, 女20例;年齡20~74歲, 平均年齡(43.79±11.85)歲。C組男28例, 女22例;年齡20~78歲, 平均年齡(42.76±12.10)歲。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轉運交接時均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和傳統轉運交接模式, 要求護理人員做好對患者的病情監測, 嚴格按照既定的流程完成對患者的轉運交接。
1. 2. 1 A組 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 具體如下。①強化護理人員培訓。首先應加強對護理人員對急診科和病房轉運交接流程的培訓, 同時加強對急診住院患者轉運交接單使用的培訓, 讓護理人員能準確掌握各項流程, 并正確使用轉運交接單。同時, 應在培訓過程中進行轉運交接模擬訓練, 并在訓練后對護理人員各個環節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分, 根據評分完成對護理人員轉運交接的考核, 對于考核不合格的護理人員應重新進行培訓, 直至其能順利通過考核。②完善轉運流程。轉運開始前, 護士完成對患者轉運風險的評估, 以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狀況和用藥情況等為基礎, 分析其在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轉運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 做好對患者的體位護理, 保護患者的隱私并做好保暖防寒護理。另外, 還要讓轉運人員在患者轉運途中密切觀察各種管道的通暢情況, 并及時了解患者存在的不適等, 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給予患者有效的處理。③交接流程優化?;颊咿D運至病房后, 轉運護士應與病房責任護士共同填寫轉運交接單, 填寫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病情、用藥方案及醫療物品和患者的私人物品等。完成交接后轉運人員應與病房護士將患者搬運至病床上, 協助護士完成對各種管道的連接, 并完成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檢測, 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病房護理人員完成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測定及病情評估后, 轉運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各項檢測指標進行準確記錄, 確保轉運交接單上的內容全面, 雙方對轉運交接單的內容確認無誤后進行簽字, 并做好交接單的備份和保存等。
1. 2. 2 B組 采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 具體如下。
1. 2. 2. 1 設計院內轉運SBAR報告流程及SBAR轉運交接表 在廣泛查閱相關文獻和護理交接班制度的基礎上制定急診住院患者轉運的SBAR 報告流程及SBAR轉運交接表的標準模板, 內容包括:①S(現狀)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 如姓名、年齡、初步診斷、主訴、生命體征等;②B(背景)包括既往病史、過敏史、檢查、治療等;③A(評估):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表(MEWS)評分、管道情況及其他評分, 對目前患者的資料做出專業評估, 重點在于溝通所觀察到危及生命的病情(或者可能危及);④R(建議):溝通后續需要重點關注治療。
1. 2. 2. 2 SBAR實施前培訓 選拔急診工作經驗1年以上、工作積極認真的護士共20名作為本次SBAR培訓對象以及實施主體, 共培訓4周。①第1~2周進行系統的SBAR理論培訓, 了解SBAR溝通模式的定義、應用意義、行業研究及應用現狀等;②第3周:學習SBAR的報告流程及應用模板;④第4周:由護士長組織開展專題座談會, 讓科室護士認識SBAR模式開展的意義及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
1. 2. 3 C組 采用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無縫隙護理干預方法同A組, SBAR溝通模式同B組。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包括遺漏交接、交接雙方糾紛、延誤治療、護患糾紛。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C組不良事件發生率6.00%低于A組的32.00%和B組的2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診危重癥患者在經急診科確定病情危急時, 通常需要及時將其轉運至病房進行強化監護和治療, 以此讓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根據臨床實踐, 急診科和病房的患者轉運交接涉及到的內容較多, 實際工作中容易因各種原因引發不良事件, 導致患者的正常治療受到影響, 尤其以延誤治療最為常見, 很容易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 在將患者從急診科轉運至病房時, 需要加強對轉運交接工作的管理, 確?;颊叩霓D運交接順利完成, 讓其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2]。以往的轉運交接管理中通常使用常規的管理模式, 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轉運交接人員的工作, 但實際工作中仍然容易出現責任糾紛的情況, 導致患者的轉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不利于患者的治療[3]。
無縫隙護理管理是一種常見的護理管理模式, 其強調在開展護理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全面落實對各個環節的管理, 嚴格控制護理工作的質量, 確保護理工作能滿足患者治療要求[4]。對于急診轉運交接患者, 其涉及到的內容較多, 因此護理管理人員應在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全面落實管理措施, 確?;颊叩霓D運交接順利完成[5]。
SBAR是WHO提出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標準化溝通模式[6], 本研究通過培訓護士SBAR溝通相關知識, 使護士主動采用SBAR溝通模式進行轉運交接, 從而達到統一規范科室交接班內容, 促進交接班流程化、規范化, 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安全性, 減少溝通不暢導致的不良事件, 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 C組不良事件發生率6.00%低于A組的32.00%和B組的2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81、4.332, P<0.05)。由此說明將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模式運用于急診住院患者和病房轉運交接中可顯著提高護理效果, 并能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陶怡等[7]在兒科急診患兒轉運過程中使用SBAR 模式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 保障了急診患兒交接安全。趙改麗等[8]在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中應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結果顯示, 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對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的提高有顯著促進作用, 同時對控制不良事件發生方面效果顯著。相關研究[9]中對急診住院患者與病房交接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的結果表明, 無縫隙護理管理使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診住院患者和病房轉運交接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能有效降低轉運交接不良事件發生率,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寅, 黃良才, 趙夢穎. 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52):179, 181.
[2] 趙潤梅, 梁義, 馬健康, 等. 急診科應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對危重患者進行轉運的效果. 中國當代醫藥, 2018, 25(17):169-171.
[3] 陸盈. 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應用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效果探討. 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7(12):176-177.
[4] 胡美軍, 吳霞云. 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安全轉運交接中的運用.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7, 25(12):115-116.
[5] 于舒, 楊紅云. 急診-ICU承接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的評價研究. 吉林醫學, 2016, 37(3):705-707.
[6] 沈蘊之, 蔣紅, 黃鶯, 等. 個體化現況-背景-評估-建議溝通模式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評價. 中華護理雜志, 2014, 49(6):688-692.
[7] 陶怡, 蔣小平, 程曉紅, 等. SBAR溝通模式在兒科急診患者院內交接中的應用. 中國護理管理, 2015, 15(9):1035-1038.
[8] 趙改麗, 華宇婕, 姚悅, 等. SBAR 標準化溝通模式在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中的應用. 上海護理, 2016, 16(1):9-11.
[9] 范潔, 趙長偉. 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診-ICU轉送中的應用.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29):132-135.
[收稿日期: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