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類課程是開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法律類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意義重大。結合新疆司法警官學校的教學現狀,根據法律類課程的專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本文擬從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四個方面,對法律類課程思政教學的模式進行設計。
關鍵詞:法律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D64;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232-02
作者簡介:張旖(1988-),女,新疆石河子人,碩士研究生,新疆司法警官學校應用法律教研室,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發揮育人全力,形成協同效應。”這是實現將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新疆司法警官學校作為新疆司法行政系統的人才培養基地,法律類課程是我校五個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承擔著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任務。一方面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定學警的政治立場與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深化法治教育,吸收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夯實學警專業知識,培養更多的政法骨干力量,以維護自治區的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
一、法律類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
(一)法律類課程為開展思政教學提供了平臺
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是在黨的領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法律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學警的法律素養,更有助于學警充分了解我國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體現了部分道德精神,蘊含著對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道德體系的價值判斷。因此法律與道德密不可分。
新時代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法律類課程思政教學是貫徹好、落實好法學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作為法治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學警首先要在政治上高度認同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二)法律類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學警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者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是法律人的行為標準與底線,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捍衛法治尊嚴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需要通過法律知識教育、社會認知教育和法律道德教育①三個層次得以實現。其中法律道德教育包含了法律思維與道德兩個方面。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關系密切,通過將思政教學融入法律專業課程中,有助于學警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二、法律類課程開展思想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法律類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不夠緊密
一方面,思政教育融入法律類課程的力度不夠。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法律教育以學習西方經典法學理論為主,中國傳統法治文化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很多教師、學生沒有從國家、社會與文化的角度將法律與政治相結合。
另一方面,現有的課程思政理論與法律課程思政化的研究成果較為薄弱。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政治理論課加以實現。思想政治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獨立的教學體系與師資。這種獨立性造成了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脫節。基于以上原因,法律專業的教師很少會從大思政的角度探討如何將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因此導致思政教育融入法律專業的研究成果有限,示范性較為薄弱。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立德樹人,德法兼修,讓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成長起來。所以,要加強法律類專業課程與思政治教育的聯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促使學警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解決問題,推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在課程思政化的趨勢下,解決法律類課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問題,迫在眉睫。
三、法律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設計
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現代化社會發展中必須解決的根本。針對如何在法律類課程中貫穿思政教育的問題,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分析教學對象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明確“為誰教”這個首要的問題。“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無法實現全方面教育的目的。結合我校學警自身在學習能力方面的不足與警察類院校對政治素質的特殊要求,在開展法律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興趣所在,遵循教育規律,以學警的個性化發展為目的,探索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提高個人的政治素養。
(二)明確教學目標
我校以培養監獄、戒毒人民警察、司法警察和基層法律服務應用人才為主要目標。而合格的法律人所具備的不僅僅是專業的法律知識和靈活的應用能力,更為關鍵的是必須具備法律思維能力與人性的良知,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理性、客觀、公正,捍衛法律權威,維護法律尊嚴。這是在法律類課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
因此,法律類課程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第一要秉持馬克思主義法治觀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學目標,在傳授法律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培養學警的法律思維,傳遞正確的法治觀念。第二,要突出法律類課程的育人導向,堅持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全新理念。立足本校實際情況,發揮本專業、本課程的特色,提煉愛國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等要素,促使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把學警培養成為新疆民主法治建設的堅強捍衛者。
(三)篩選教學內容
法律類課程系統龐雜,在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可在法治理念、法律職業道德、法律文化等方面將本門學科與思政教育進行結合。教師一方面要宣揚與體現社會主義主體意識形態,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挖掘本門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在不影響專業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對教材深度開發。如在憲法課程的講授中,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的產生、制度體系的保障相結合。在法理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通過對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的講授,讓學生正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遇到的挫折,最終做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訴訟法的講授過程中,可以程序公正為切入點,讓學警對法律的公平、公正形成深刻的認知,促使學警接受道德教育,增強法治觀念。
(四)創新教學方法
要真正實現法律類課程思政教學,還需創新教學方法。教師要遵循學警的學習規律,運用多種方法促使學警通過認知、情感與行為參與課程學習。通過適當方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1.開創專題化教學法。由于不同法律學科在專業性質方面存在差異,部分課程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因此在法律類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凸出專業性,又要融合思政教育,建議采用專題化教學法。即根據課程內容的階段性要求,教師可引導學警針對某個社會熱點或學警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警關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將法學理論知識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專題化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將學警變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律專業課程。
2.打造多種類教學實踐平臺。建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社會相結合,將教學實踐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通過模擬法庭、法院聽審、單位實習等實踐活動,增強學警的職業認同。將“忠誠”、“擔當”的職責使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實踐課的活動中,發揮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幫助學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結語
法律類課程的思政教育是在非思政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是加強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需要,對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推動的作用。法律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密切,在法律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既要做到保持專業特色,又要深挖本課程的思想政治因素,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實現法律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幫助學警實現正確的法治觀念,堅定法治信仰。
[ 注 釋 ]
①李楠.法學教育中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探討(上)——〈評通往法治的道路:社會的多元化與權威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7(7).
[ 參 考 文 獻 ]
[1]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