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琴

【摘要】 目的 對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療宮外孕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予以分析。方法 60例行宮外孕保守治療的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行口服米非司酮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甲氨蝶呤肌內注射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陰道止血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陰道止血時間(11.8±1.4)d、腹痛消失時間(8.7±1.1)d、包塊消失時間(14.2±1.5)d、血β-HCG水平(1334.6±78.5)IU/ml均優于對照組的(23.2±2.6)d、(14.7±1.2)d、(24.6±2.2)d、(1946.3±87.6)IU/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7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 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0.756, P<0.05)。結論 將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手段應用于宮外孕保守治療中具備良好的效果, 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關鍵詞】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宮外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65
宮外孕為臨床常見病癥, 即指受精卵著床于子宮外, 患病后以陰道異常出血、急性腹痛、停經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患者存在輸卵管炎癥等均可導致宮外孕, 若未得到及時治療, 患者易產生休克等癥狀, 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較大威脅。若病癥發現較早則采用藥物治療即可, 因此, 本文針對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于宮外孕保守治療中的應用成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予以分析, 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間本院行宮外孕保守治療的患者60例為本研究對象。患者均經病理、B超檢查后確診, 宮外孕包塊均<5 cm, 且患者均未產生輸卵管破裂現象。患者停經時長均>30 d, 具備生育需求。研究對象排除精神障礙患者、肝腎肺功能障礙患者、嚴重心血管病癥患者及代謝性病癥患者。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30例。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個人基本資料詢問如陰道出血及腹痛等狀態, 行B超及婦科檢查, 對患者血常規、肝腎功能等行檢查。對照組行口服米非司酮治療, 服藥時間以餐后2 h, 或空腹時為宜, 2次/d, 服藥劑量50 mg/次, 5 d為1個療程。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輔以甲氨蝶呤肌內注射, 注射劑量50 mg/次, 5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對患者血β-HCG行檢查, 直至指標正常。治療期間對患者陰道流血及腹痛等癥狀行檢查, 以陰道彩超觀察盆腔積液、包塊大小等。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陰道止血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血β-HCG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分為顯效、有效、無效, 其中, 顯效:血β-HCG<50 IU/L內, 癥狀消失, 月經正常;有效:血β-HCG>50 IU/L, 癥狀好轉;無效:血β-HCG、癥狀并未好轉, 且產生宮外孕破裂現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陰道止血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血β-HCG水平比較 觀察組陰道止血時間(11.8±1.4)d、腹痛消失時間(8.7±1.1)d、包塊消失時間(14.2±1.5)d、血β-HCG水平(1334.6±78.5)IU/ml均優于對照組的(23.2±2.6)d、(14.7±1.2)d、(24.6±2.2)d、(1946.3±87.6)IU/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18例, 有效11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為29(96.67%);對照組顯效10例, 有效13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為23(76.6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 P<0.05)。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1例、腹瀉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5例、腹瀉8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33%。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756, P<0.05)。
3 討論
宮外孕也可稱作異位妊娠, 即指受精卵著床位置于子宮外, 為一類高發婦科急腹癥。隨著現階段避孕失敗、藥物流產等因素增加, 宮外孕發生率也隨之升高, 對孕產婦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宮外孕易產生妊娠包塊自發性破裂大出血癥狀, 并為盆腔內出血, 病情若未得以及時管控, 將會危及患者生命[1]。宮外孕于患者流產前, 或破裂前并無顯著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伴隨腹痛、陰道少量出血等癥狀, 破裂后臨床癥狀多為急性劇烈腹痛, 病情反復發作, 嚴重時甚至產生休克癥狀[2]。宮外孕于臨床檢測時于腹腔內多伴有出血體征, 子宮附近存在包塊, 可借助超聲檢測助診。治療常見手術治療, 糾正休克癥狀時加以開腹探查, 將病側輸卵管切除[3]。目前以血β-HCG為基礎的臨床檢測技術不斷發展, 檢測靈敏度隨之提升, 且隨著婦科超聲診斷技術于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 宮外孕早期確診率升高, 為行保守治療手段創造條件[4]。
米非司酮屬于受體水平抗孕激素藥, 借助與孕酮競爭受體方式, 實現抗孕酮成效, 阻斷孕酮作用, 以此殺死胚胎并排出, 同時也可導致絨毛組織產生變性、壞死, 干預、阻止胚胎發育。此外, 借助米非司酮還可推動絨毛變性壞死速度, 使β-HCG水平下降, 促進宮外孕治療工作順利開展。甲氨蝶呤也為宮外孕行保守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 對二氫葉酸還原酶予以抑制, 并以此為基礎, 使二氫葉酸無法還原為具備生理活性的四氫葉酸, 對嘧啶、嘌呤二者間合成造成影響, 干擾滋養細胞分裂, 對絨毛結構予以破壞, 導致胚胎組織壞死、脫落[5]。于臨床治療時, 若僅將米非司酮應用于宮外孕的治療中, 則具備相應局限性, 而將二者聯合使用, 可達到良好協同效果。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分別施以不同治療手段, 經數據分析顯示, 觀察組陰道止血時間(11.8±1.4)d、腹痛消失時間(8.7±1.1)d、包塊消失時間(14.2±1.5)d、血β-HCG水平(1334.6±78.5)IU/ml均優于對照組的(23.2±2.6)d、(14.7±1.2)d、(24.6±2.2)d、(1946.3±87.6)IU/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7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5.192, 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756, P<0.05)。
除藥品治療外, 做好宮外孕預防工作也尤為重要。如應對生殖系統病癥予以及時治療, 炎癥為導致輸卵管狹窄的關鍵因素, 而人工流產等行為無疑加大炎癥發病幾率, 繼而造成輸卵管粘連狹窄, 加大宮外孕可能性。此外, 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肌瘤等生殖系統類疾病均會對輸卵管功能、形態產生影響, 若可將此類疾病予以及時治療, 則可于一定程度上降低宮外孕發生率。
為實現宮外孕早發現、早治療, 臨床檢測時可借助以下幾種手段:①血β-HCG測定。此也為病情早期的重要治療手段。②孕酮(P)測定。通常而言, 患者血清P水平較低, 于孕5~10周時較為穩定, 單次檢測便具備較高診斷價值, 雖實際上宮外孕血清P水平、正常妊娠血清P水平二者間可產生交叉重疊現象, 絕對臨界值難以明確, 但若檢測數據<10 ng/ml, 則可提示為宮外孕, 具備一定準確率。③診斷性刮宮。無法排除宮外孕可能性時, 可施以診斷性刮宮, 取得子宮內膜開展病理檢測。子宮內膜變化同患者是否存在陰道流血現象及存在時間長短具備密切聯系, 所以, 僅憑診斷性刮宮無法對病癥予以確診。④腹腔鏡檢查。通常情況下, 患者經B超檢查、血β-HCG測定后等檢查后便可對早期宮外孕行診斷, 但針對部分存在診斷困難病例, 可行腹腔鏡檢查, 開展病情診斷。⑤超聲檢測。此檢測方式于宮外孕治療中使用頻率較高, 且陰道B超檢測的精準率高于腹部B超。
綜上所述, 將甲氨蝶呤復合米非司酮治療手段應用于宮外孕保守治療中具備良好治療成效, 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參考文獻
[1] 魏芝玉. 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結合應用在不同血β-HCG濃度宮外孕治療中的療效探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11):130.
[2] 張宏. 宮外孕患者采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聯合進行治療的效果.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34):62-63.
[3] 邢鵬. 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對宮外孕患者血β-HCG轉陰及臨床癥狀的影響. 臨床研究, 2018, 26(11):28-29.
[4] 趙梅. 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與單純甲氨蝶呤治療宮外孕的治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評價.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29):60-61.
[5] 黃娟, 何平. 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宮外孕的效果及不良反應率分析.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8, 5(27):106-107.
[收稿日期: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