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召飛 王昊 張麗濤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致力于“三農”問題的創新性解決而做出的頂層設計與謀劃。推動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總抓手,但是,人才匱乏依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明顯“短板”。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補足“人才短板”,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實施不僅價值重大,而且意義深遠。
關鍵詞:鄉村振興? ?人才? ?短板? ?新時代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三農”問題不僅不容等閑視之,而且必須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重農”思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重農固本”始終是安民之基、為政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三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針對“三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判斷新舉措新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致力于“三農”問題的創新性解決而做出的頂層設計,是基于長期重“三農”、抓“三農”的深刻思考與科學實踐而做出的全局謀劃。推動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總抓手,但是,人才匱乏依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明顯“短板”。正是因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匱乏而導致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效度大打折扣。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補足“人才短板”,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是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現實“獲得感”、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一、從戰略高度認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備受黨和政府的關注。如何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并推動“三農”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們黨在全面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之上,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所做出的戰略謀劃。進入新時代,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實踐價值不僅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關鍵在于“全面”二字,靈魂也在“全面”二字。離開了“全面”統領之下的現代化必然是“跛腳”的現代化,也必然是缺乏現實效度的現代化。因歷史欠賬加上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城鄉之間發展始終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可以說,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協調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也始終是我們面臨的諸多問題的總病根。這一總病根不僅制約著農業農村的發展,制約著農民“現實獲得感”的提升,更制約著城鎮化水平與質量的提升,是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征程中既無法回避也無法跨越的現實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致力于在“全面”二字上精準發力,著力補足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把握和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不僅意味著新起點,更意味著我國發展進入到具有許多新特征的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站在具有許多新特征的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推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把握和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和城鄉之間的必然要求。
二、科學分析推動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瓶頸制約
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事關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與歷史性任務,是補短板、破瓶頸,創新性解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但在現實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人才匱乏的狀況不僅一直存在,而且越來越成為影響鄉村振興現實效度的瓶頸制約。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靈魂在人才支撐,不僅需要現有的農村人力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功效,更需要培養和引進更多懂農業、懂技術、懂市場、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人才來支撐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
城市虹吸效應所造成的鄉村人才匱乏狀況亟需改變。相較于鄉村,城市因為機會多、待遇好、制度機制健全而更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鄉村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則因為位置偏遠、發展滯后、條件艱苦、教育落后而鮮有人愿意去,更不用說留下來。這種因城市虹吸效應而造成的人才單向度流向城市的局面已經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效度,這種嚴峻的人才單向度流動狀況也嚴重困擾和制約著鄉村的長遠與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高效實施亟需各種人才才智的貢獻、價值的彰顯和作用的發揮,離開了人才的支撐,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真正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應有效度的實現,提升廣大農民的現實獲得感無以只能是一句空話。
現有的鄉村人才綜合素質亟需提高。廣大的鄉村地區因受制于經濟發展不平衡與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留在鄉村的人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這種文化水平的限制導致其并不能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實施,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其多半處于被動地位,并不能主動地融入,更不用說用創新的視角進行宏觀謀劃。因此,多措并舉提高現有人才的綜合素養便顯得尤為重要。
“領頭雁”隊伍亟需充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實施需要“領頭雁”作用的深度發揮。這一“領頭雁”主要包括兩種人,一種是基層黨組織的領路人,另一種便是致富路上的帶頭人。作為基層黨組織的領路人需要在思想認識上“到位”,工作實踐中“占位”,攻堅克難征程中“不缺位”,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為致富路上的帶頭人需要克服狹隘思想、畏難情緒,更需要將廣大農民的致富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情,砥礪奮進、踏浪前行。因此,不斷充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領頭雁”隊伍異常重要。
三、多措并舉補足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板”
補齊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板”關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進程,更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順利實現。深刻認識人才作用和價值是構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三農”問題高效創新解決的人才隊伍的基礎。通過外在引進與內在培養“兩條腿”行走的人才隊伍構建路徑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針對現實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補齊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板”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
外在引進人才是激活農村活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全方位面貌改善、農民收入與生活水平提升的便捷之選。要引進人才就要破除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和機制弊端,要先有“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這個“梧桐樹”便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通道及保障。引進人才的政策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長效長行。吸引人才的措施需要既有現實的針對性,更要有長遠的考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致力于補足“急缺”、“緊需”人才短板。引進人才的通道要順暢,要從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與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高度,暢通人才引進的各種通道。留住人才的保障必須健全,要切實建立起能引得來,還能留得住的各種保障機制,使引進來的人才能夠專心、安心、放心。
內在培養人才是建立人才保障、打通人才制約屏障、促進“三農”問題高效解決的根本方式。要擁有發現本地人才、培養本地人才、管理本地人才、使用本地人才的慧眼與胸懷。在現實的實踐中,在推動“三農”問題高效解決的過程中不斷分析、辨別、發現有才能、有情懷、有發展、有前途的本地人才,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多給予關注,多給予機會,多給予歷練,多給予關懷,使的本地人才能夠在培養鍛造的過程中不斷涌現。同時,還要善于管理和使用本地人才,要使本地人才能夠擁有更多上升的空間,更多展示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卞文忠.別讓“人才短板”制約鄉村振興[J].人民論壇,2019,(01).
[2]羅俊波.推動鄉村振興需補齊“人才短板”[J].人民論壇,2018,(30).
(本文為2019年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研究課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支撐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RS-2019-31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路召飛,課題組成員:王昊,張麗濤,馬力,許賽賽,韓琳,劉冬,陳芳。作者單位: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作者簡介:路召飛,碩士研究生,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中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黨校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