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蘭
摘要:本文針對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進行剖析,結合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通過研究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布置課前預習作業、科學設計課程問題、注重漢語思維培養等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 ?引導型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
高中是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的重要階段。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其可以根據問題自主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語文課堂中通入引導型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
第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遵循“現象呈現→提出疑問→問題討論→得出結論”的流程[1]。該課堂模式下,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學生想要完成問題解答,需要充分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使自身能力得到有效開發,進而加快問題解決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難點是文言文閱讀和詩詞鑒賞,在進行此類課程學習時,教師可以制造研究課題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溝通能力得到充分培養,并且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發現其他成員長處和自身的不足,使其逐漸適應小組活動模式,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第三,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相對被動,對很多知識點的理解并不透徹。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將整體教學結構進行調整,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首先,學生主體性原則。在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從主體地位轉換成輔助地位[2]。學生在課堂中掌握主導權,教師結合學生問題反饋情況,對現階段教學進度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契合現階段課程教學所需,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其次,探究原則。在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制定與教學目標相符的探究問題,由學生合作進行問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只是對學生方向進行適當指引,不能過多干預學生的探究過程,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成功解答問題的成就感,以提高學生積極性,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后,問題引導性原則。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設計科學合理的探究問題,教師在設計課程問題時,需要以課程知識點為核心進行展開,同時由簡到難的進行問題設計,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可以完成預期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另外,在構建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時,還需要遵循民主性原則。學生在提出疑問時,教師應保持客觀態度對其進行評價,避免學生積極性受挫,喪失學習興趣。
三、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整合課堂教學資源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是生活交流的常用語言[3]。我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對現有課程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將其他教材的同類型內容作為拓展知識點,借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某語文教師從網上下載其他版本的語文教材和教學案例,從中篩選同類型知識點作為拓展問題添加到課堂教學中。在正常教學過程中,該教師提出拓展問題供學生討論,如“而”作為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其在不同語言環境中,表達不同含義。該教師在黑板寫下若干文言語句,讓學生討論虛詞“而”的表示意義,在學生完成討論后,由教師對知識點進行總結,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同時該校投入資金采購課外讀物,課外讀物包括當代雜志、古代優秀作品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進行讀物選擇,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提升自身素養奠定基礎。另外,該校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內容,使課程知識點可以直觀展現,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通過整合課堂教學資源,一方面,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資源獲取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布置課前預習作業
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知識點復雜,受到課時長度的限制,教師進行知識點講解時,會選擇刪減或簡單帶過知識點的方式進行教學。該方法雖然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但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系統性較低,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培養。在構建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簡單知識點作為課前作業,借助社交軟件將作業下發,由學生自主完成預習作業,借此增加課堂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知識獲取的完整度。例如,某教師進行《出師表》課程教學前,將文章中比較簡單和中等難度的知識點作為課前預習作業,利用社交工具在晚上六點時下發作業。為了督促學生完成作業,該校教師會在晚上八點半進行預習結果的抽查。教師隨機提問學生,被點名學生有十秒鐘發送語音的時間,若學生不能回答該問題,在第二天課堂開始前需要做十個俯臥撐或蹲起,借此提高學生對課程預習的重視程度。另外,該教師將部分較難知識點作為有獎競猜題目,搶答并回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獲得紅包獎勵,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因為大多數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所以在制度推行初期,教師需要增加督促頻次。在養成習慣后,學生可以根據教師預習作業自主完成課前預習,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作業,不僅可以增加課堂教學時間,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科學設計課程問題
文言文和詩詞是該階段語文課堂教學的難點,也是文化沉淀的重要載體。在構建引導型教學課堂時,教師需要遵循由淺至深的原則,設置合理的課程問題。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時,能夠產生濃厚的自豪感,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例如,某教師在設計《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課程教學時,該詩詞的教學重點是探究作者寫作的中心思想,了解詩詞的寫作手法。該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閱讀全詩,了解全詩的基本含義。在完成閱讀后,教師挑選學生講述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學生之前已經完成課文預習,能夠準確回答教師問題。教師讓學生以“夢境”和“現實”為關鍵詞,將文章段落進行劃分,讓學生體會作者構建的反差效果,使學生在品讀時逐漸了解作者的內心活動。隨著問題的深入,學生理解到作者所謂的夢境暗指之前的生活,而現實是指被賜金放還的人生境遇。通過科學設計課程問題,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悟;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
(四)注重漢語思維培養
每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思維方式,該思維方式受到地域、文化沉淀等影響,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構建引導型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應重視學生漢語思維的培養,加深學生對作品文化內涵的認知。例如,某教師進行《六國論》課程教學時,該作品屬于政治類文章,全文具有較高的客觀性,邏輯非常嚴謹。在進行文章講解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六國的興衰歷程,為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奠定基礎。學生根據多媒體中所展現的內容,對改文章有了初步的認知,在進行《六國論》全文學習重點也就放在了文章邏輯性的學習當中,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有效提高。在比如在優秀作品《前赤壁賦》中有很多對偶句存在,學生在背誦時,可以利用對偶句的規律加快背誦速度。對偶句是我國“對稱”思維模式的直觀展現,也是學生思維模式培養的重要內容。通過在語文課堂中注重漢語思維培養,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思維模式,體會作品中的語言美感;另一方面,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可以增加課堂互動時間,科學設計課程問題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注重漢語思維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將引導型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當中,對促進的學生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金偉.“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的運用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7):77-79.
[2]李靜波.初中數學課堂引導式教學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171.
[3]劉婷.高中化學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研究[D].寧夏師范學院,2018.
(作者單位:山東成武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