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玉
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就是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初中階段是學生的人生“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本人從教十四年,一直在藏區擔任歷史教學工作,長期以來藏區學校的學生由于受家庭環境、民族文化及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加之在升學考試中成績占比較低,歷史課并不受重視,教師慣性地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學校的德育教育發展水平還略顯欠缺,并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而新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科的要求是:“學科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對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逐步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顯而易見,我們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民族學生的課堂德育教育遠遠未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歷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并從課堂中能真正得到實質有效的結果,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本人在十四年的教學實踐中經過長期探索,總結了以下幾條關于歷史課堂中德育教育滲透的經驗。
一、課堂中調動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藏區學生由于受本身的環境、地域、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等因素限制,對漢文化比較陌生,加之歷史學科又年代久遠,時間空間跨度大,他們很難在一時間就建立相對應的思維框架意識,對他們來說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障礙和難度,而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則側重于對基本常識及相關知識點的識記,更多的時候是死記硬背的模式,老師認為只要會背就行,對知識點的深層次的意義很難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以記憶為主的教學習慣,從而忽視了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于引導。因此我認為有意識地挖掘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中,激發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好奇與獵奇的心理走進歷史課堂,例如,在講“氣象萬千的宋代風貌”時,學生對宋代衣服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很好奇,我便因勢利導,給他們留了一個家庭作業:分組制作宋代的服飾,并撰寫解說詞。在此之前,我已經在課堂中有意識的提醒他們制作思路,怎樣找材料,如何制作,結果也證明我的嘗試是對的,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作業,他們分組,有些組負責查閱資料,有些負責制作服飾,有些負責撰寫稿件,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孩子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在最后的總結發言環節,查閱資料的一組告訴我他們最大的收獲是他們學到了更多書本以外、課堂以外的知識,而制作組更是成了環保節約的代言人,各種廢棄報紙、布片、塑料瓶都成了他們手中的武器,撰寫稿件的一組充分發揮了他們語文水平,在遣詞造句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對部分知識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體現了孩子們巨大的創新潛力。所以我發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從而起到提高歷史課教學的效果。
二、課堂中融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典故,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著名史學家、哲學家任繼愈先生說:“歷史課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切入點。”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國者,必先亡其史。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何為愛國主義是必須探討的話題,必須要告訴我的學生我們的民族是具有"多元一體格局"特色的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我們在與漢族記憶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早已漸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沒有親情卻勝似血濃于水的親緣關系。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就族源、宗教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等進行分析,要讓我們的學生了解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優良的愛國主義思想傳統,要讓學生明白歷經千百年歷史的沉淀與洗滌后,我們早已形成了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歷史認同。這是作為一名歷史老師的責任,德育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如課本中對林祥謙英勇就義的描寫,“敵人用刀砍他,讓他下令復工,他視死如歸。沒有總工會的命令,工是不能復的”。林祥謙的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我們在特康教學中應結合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他們活躍熱情的性格,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歷史課程包含著六個學習模塊,也可以將其分為有關中國的和有關世界的。初中歷史課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精選最基本的史實,展現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進程,有益于學生的學習。在課堂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融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相關典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從而讓學生逐步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的人生理想。
三、課堂中鏈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案列,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藏區學生對外界了解,一定程度上受學生家庭環境的制約,相對較為閉塞。學生對外界的新鮮事物和發生時事事件的關注程度不高。因此,在初中歷史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充分的擴充課堂容量,不斷增加課堂學習內容的新鮮度,及時鏈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案列,不斷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把握當今社會所發生的時代巨變,正確而理解自身所擔負的時代使命,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做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的接班人。例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時,我和學生談到了時事熱點“中日釣魚島之爭”,一起回顧釣魚島問題的由來,使學生認識到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而針對日本自衛隊進行的奪島演習,我又進行追問,我們應如何回擊日本的行為?怎樣不讓甲午海戰的悲劇重演?學生們義憤填膺后,陷入沉思,思想教育達到最佳效果。
四、課堂中傳承迭部藏區獨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教材,迭部藏區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對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精神財富,也是最好的教具。在初中歷史課中有意識地利用迭部藏區獨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嘗試。例如在講紅軍長征一課的時候,我帶領學生重走長征路,親去參觀臘子口戰役紀念館,看天險臘子口到底如何的俊秀神奇,探訪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參觀俄界會議遺址實地感受當年那二層小木樓上的指揮若定,和戰爭的壯觀激烈,重走長征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感知中理解長征的偉大,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長征精神,讓他們感受革命先驅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身臨其境,心領其境,這樣做既可以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對迭部藏區革命歷史進行感知、理解和探究,也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則,使得課堂教學更具開放性和彈性,也為迭部藏區進行紅色文化進課堂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迭部藏區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在初中歷史課堂的使用率,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藏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