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鳴
【摘要】中國目前是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有49.2萬的來華留學生。文章分析了將來華留學生作為傳播中國聲音主體的可行性,提出正向引導在傳播過程中的關鍵地位,并結合當前新媒體環境現狀,提出了組織新媒體比賽,引導促進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設想和方案。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 中國聲音 傳播 正向引導
2016年4月,《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提出“豐富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和“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促進沿線國家教育合作”。2017年7月,中辦國辦《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示健全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要進一步挖掘各地方、各部門、各類組織和群體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潛力和資源。要引導海外華僑華人、留學人員、志愿者以及在海外投資的中資企業積極參與人文交流,將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眾日常交往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道路,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親近感。黨的十九大對教育工作作出的全面系統部署中更明確指示要堅定不移以開放促改革。要求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在推動沿線國家教育互聯互通,促進各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民心相通方面出實招、見實效。
中國目前是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留學是對外開放和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華留學生作為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成員,是促進各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民心相通,傳播中國聲音、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新招、實招。
一、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可行性分析
(一)來華留學生群體是傳播中國聲音的生力軍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學習。來華留學生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感悟中國文化的理解力。在過去5年,中國創新驅動的發展成果讓世界驚嘆。很多來華留學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是他們學成之后最想帶回祖國的“中國創新”。可見,來華留學生群體本就有傳播中國聲音的意愿。目前,我國還在持續優化來華留學環境,未來的來華留學生將有更好的政策環境,得到更好的留學管理服務;有更棒的留學質量和效率;更好的文化氛圍和實習打工就業機會。這些都將進一步提升留學生的友華程度,使他們成為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道路,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親近感的生力軍。
(二)來華留學生群體能提升中國聲音傳播的廣度、深度和穩定持久度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占了超過87.5%的國家地區比例。他們可以用最具地方本色的聲音向生源地區講述中國故事;可以將中國的聲音帶到生源地區最小的行政單位,深入各個社區、家庭;可以將中國道路介紹給更多渴求走出來了解世界、了解中國的有志青年、少年。讓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將拓寬中國故事的受眾范圍,提升傳播的廣度。由他們來代言中國故事,運用他們的本土化屬性,能提升傳播的深入度,增強傳播的可信度,促進傳播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所以,在世界舞臺上傳播中國聲音,留學生不僅能成為生力軍,更能成為重要的主力軍。
二、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現狀及關鍵點分析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教育部發布了《留學中國計劃》,提出來華留學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50萬人次,質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留學品牌。目前,《留學中國計劃》實施過半,我們在推動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增長、層次不斷提高上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
黨的十九大明確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方略。站在這樣宏大的背景下,教育對外開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和寬廣境界。我國多措并舉:將來華留學納入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教育國際化戰略等整體規劃,優化政策環境,改進管理服務;推進標準建設,促進提質增效;堅持規范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加強文化教育;服務國家大局,培育友華力量;重視校友工作,培養校友文化;提供便利條件,支持實習就業。進一步提升來華留學生的學歷教育比例和層次。這些舉措是我們發揮大國影響、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推動世界認同的奠基工程。
但是,目前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多是他們通過在中國參與學習和文化交流后,自主的感悟抒發。這種傳播沒有組織、沒有規劃,沒有統一的引導。但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具有由中方主動外宣不可比擬的可信度、深入度和廣泛性,使其在中國聲音的傳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強,對中國道路的理解正確,那他們的自主傳播將是正向的。但如果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弱,對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理解是錯誤的,那他們的傳播將引起世界對中國故事的曲解,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和無法估量的損失。
所以,發揮來華留學生的傳播效力,除了為其營造更好的政策、文化、教育、生活環境,讓其自身感受中國的優秀魅力,樹立正向的中華認可度,用這樣的體會去正向發聲,更需要對其認知進行正向引導,對其傳播進行把關和指引,形成中國聲音主旋律,變無意識不可控的散亂傳播為有序有組織可控的正向傳播。通過對來華留學生群體的傳播效力放進行組織整合,以提高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文化的正確性為基礎,以提升其傳播中國聲音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依托,推動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合力形成,促使來華留學生有引導有方向地主動承擔起傳播主體責任。
四、通過新媒體比賽,促進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設想
隨著4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物理環境,微博、微信、微視頻,使人人都成為自媒體。充分運用新媒體,設計有組織有主題有激勵效應的活動,挖掘來校留學生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潛力和資源,充分發揮來華留學生在在中國的實際體驗優勢、在生源地的本土、人脈和社會地位優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道路,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親近感。
我們設想以“尋找中國故事講述人”為主題,面向全體來華留學生組織新媒體比賽。由教育部門、外事部門、宣傳部門合力組織和審核引導。制作官方網站、開通官方微博、微視用于中國優秀文化、中國精神的素材提供、比賽內容發布和比賽進程更新。比賽可分年度或地區設置不同子主題,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我見到的中國新時代”、“我想帶回祖國的中國創造”等。各高校將作為賽事的基本組織單位,組織動員并審核引導來華留學生以反映在華留學的中國見聞、呈現中國特色文化、闡釋留學生理解的中國道路的多媒體載體為參賽內容,通過在官網上傳參賽作品,待組委會審核通過后,再運用自己的媒介渠道轉發作品專屬鏈接,以本土點擊量和好評度等指標予以評分評級。比賽可以來華留學獎學金、留學機票、中國文化探索資助、中國故事年度代言人稱號等激勵方式,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參與度和傳播積極性。
參考文獻:
[1]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2009-2018, by source of funding.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51213/number-of-foreign-students-studying-in-china-by-source-of-funding/
[2]劉源.新媒體在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9(1):57.
[3]王井榮、胡楠、張彥濤.如何借助中華傳統文化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商情,2019(9):242.
[4]蔡明均,劉洋,董淼.新形勢下開展和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