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賀
【摘要】高校教育課程和素質教育同樣重要,而素質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高校課程教育的不斷改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要尋求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完善大學生的自我人格,培養成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才,在互動理論背景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改革與探索,應該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課程的分析,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解決自身困擾,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以促進大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改革 探索 實踐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的與其他技術性學科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他學科主要是教育學生掌握這一科目的專業技術知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健全的一種實現。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科類別與其他基礎性學科相比也是有明顯差別的,其他學科只是單一科目的學習,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則不同,它結合了多學科,如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相互交織穿插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科目。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與其他學科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差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大多適用于技術性的學科,不適合為了增強學生自信心而設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必須靈活多樣、自主開放。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實踐
(一)大學生基礎知識、自我認識、各項技能的提高
必需讓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知識概念等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不膽怯、不排斥,對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和預防,以期提高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教師除了教授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外,還要教育學生時刻保持樂觀態度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的認識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彌補不足,努力提升自己;在教育過程中適應生活的能力也不可忽略,大學生的學習、溝通、交往、創新能力都要有一個較好的發展方向,盡可能的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需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
(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高校應給予大力的支持,請專家到校指導,教授教師心理知識及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到心理教育團隊參觀學習,學習新的好的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專業至上的思想影響著相當多的大學生人群;另外由于大學生學習任務重,所以他們更愿意把學習的重心放在專業學習方面,而忽略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在沒有掌握足夠心理健康知識或不理解心理健康咨詢工作的實質情況下,學生在心理受挫需要幫助時,不能主動地尋找或是通過有效途徑和方法疏導調適,而只會采取消極逃避、隱忍、壓抑甚至極端的行為。可聘請校外心理教育專業優秀人士,將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帶入學校,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新立異的教學方法
高校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可利用角色扮演、畫自畫像、情景模式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自己,鼓勵學生正視自己,引導學生將心里的真正想法說出來,通過心理教育的學習更好的認識自己,培養學生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培養良好的戀愛觀、擇偶觀,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對于面臨畢業的大四學生,教師也應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對學生的就業觀、抗挫折能力進行培養,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有效的緩解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以積極的態度面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主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可將3-5人組成一組,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參與進來,爭相發言,同學間互動研討,溝通交流,以確定整組的思想,各組間進行辯論,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指導,好的觀點要給予鼓勵,錯誤的觀點要及時糾正。
(四)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受教師主觀意見和客觀環境的影響,會有很多的重點、難點,高校應針對這些困難之處,進行教學調研,教師可在上課前,集體討論這些難點,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案,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也更好的教育學生,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但是課程上所學習的內容卻并不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高校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同時,許多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并未聘請專業的心理老師來教授這門課程,未接受過專業的心理訓練,或者專業心理課程老師較為缺乏,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這也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只注重課程的講授,在課程講完后對學生進行筆試,對教材內容進行考查。這種考察方式難以反應學生的真實水平,因此,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有待改善。
(五)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
整個心理課程的教育不斷在變化和創新,教材的質量是保證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必需跟上時代的步伐,編寫出符合心理健康課程的創新型教材。在編寫新教材時,要實際考察,總結實踐經驗,多聽學生的呼聲,集中教師的創新思維,立志編寫出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長發展的新型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隨著社會進步發展才為人們了解重視的新型綜合性學科,綜合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課程旨在幫助學生不斷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完善,最終實現自我成長,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自信的心理。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教學相比,在教學內容的啟示性、體驗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教學主體的自主性互動性,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與參與性等方面均與其它學科存在顯著差異。編寫的創新教材,考慮各因素的同時,不能忘了其專業性、實用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即要有相關的概念、理論知識,所學心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能有效運用和實施,對比較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實施過程要簡單易懂、易學。
三、結語
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實踐進行分析探討,改革勢在必行,對教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的益處,教師的知識得到了增長,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能夠更好更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提高學生心理承受問題的能力,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黃群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路徑探討[J].新課程,2011(4).
[2]梁瑛楠.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新途徑[J].當代教育論壇,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