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賓 盧士慶
【摘要】隨社會經濟和城市快速發展,人口數量逐漸增加,城市災害數量不斷提高,城市開展規劃建設工作時,相關部門需要提高對城市安全和韌性問題重視程度,站在國際發展角度,借鑒國外城市發展經驗,對韌性城市發展環境下防災減災規劃工作與傳統防災減災規劃工作差異性分析和對比,從城市防災和減災以及救災三個方面,提出合理規劃方案,從而保證城市能夠安全運行。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韌性城市理論引導下城市防災減災規劃工作開展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韌性城市 理論引導 城市發展 防災減災 規劃方案 分析研究
1韌性城市理論概念與內涵
1.1理論推進
我國學界對于韌性理念認識和理解存在較大差距,但還是存在共同點,韌性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學習和組織能夠恢復原狀態和平衡發展,站在防災減災發展角度,韌性概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具備較強降低災害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第二,加強災害突發事件適應能力。第三,回復災害突發事件的能力。
1.2韌性內涵與特點
韌性城市發展過程中,其自身具備反思力較強和隨機應變能力較強以及靈活性較強多方面特點,站在韌性城市理論發展角度,會重視規劃技術和建設標準以及社會管制系統構建的內容,提高城市自身應對外來沖擊的緩沖能力和適應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城市在出現災害問題時,在對風險分散同時,具備較強自我恢復和修復能力。
2韌性城市發展環境下防災減災規劃與傳統防災減災規劃差異性
2.1轉換傳統觀念
傳統時期開展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時,主要重視工程防御,并落實相關防災減災工程規劃建設要求,現階段各個地區普遍落實歷史災害數據評定體系,隨城市災害問題愈加嚴重,造成風險與預測時間逐漸減少。城市開展安全規劃工作時,需要運用先進化技術,建立合理城市安全防災減災措施,滿足防災減災工作要求和標準。現階段處于全球變暖階段,隨災害數量增加同時,人口數量和環境變化問題愈加嚴重,為了能夠改善當前城市發展現狀,需要借鑒國外相關經驗,落實科學化氣候變化政策體系。所以,編制防災減災規劃方案,需要改善傳統規劃理念,由防御理念轉化為動態風險評估理念,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工作水平。
2.2轉變技術思路
傳統防災減災規劃主要通過技術標準功能是對城市安全運行設施規劃,依照國家規范標準,布置防御措施。站在韌性城市理論發展較大下開展防災減災規劃工作,需要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對城市發展狀況分析,對城市未來風險評估,避免風險對城市的發展造成影響。所以,在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時,在對風險類別劃分同時,還能夠建立科學措施,從而突出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
2.3改善系統模式
現階段防災減災系統存在空缺問題,在對城市安全風險控制同時,也會出現不適應性的問題,這會提高對城市防災減災規劃工作要求。站在韌性城市角度開展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情況下,或包含多方面安全內容,韌性城市發展過程中,應對災害和風險時,在具備較強減輕災害影響能力同時,需要具備較強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另外,韌性城市開展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工作過程中,需要通過預防措施對安全問題控制,加強城市應對危害能力,提高城市發展安全性,從而保證城市逐漸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3韌性城市理論角度下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意見
城市開展安全風險管理工作,對于實現韌性城市發展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開展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時,需要建立科學化危機管理系統,減少城市災害出現數量。現階段城市發展過程中,災害都具備不確定因素,造成城市出現嚴重經濟損失問題,所以,開展防災減災規劃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站在韌性城市發展理論角度下,從而保證為韌性城市建設工作開展提供幫助。
3.1風險識別
韌性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提高對風險識別工作重視程度,通過城市安全風險評估的結果,能夠對城市自身風險程度了解和掌握,建立科學化防災減災規劃方案,進一步減輕城市風險危害程度。
3.2應對災害風險
建立韌性城市防御體系時,需提前布控城市防災重點內容,加強防災減災設施保證能力,通過災害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能夠對風險區域實時監控和分析,重點對該區域防御。另外,韌性城市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定期對災害資源和信息更新,首先,建立完善多災種監測預報預警平臺,這在城市應急系統中占據較重要位置,其次,需要韌性城市未來氣象災害風險變化情況研究和預測,開展脆弱性和風險評估工作,建立防災減災措施,對風險災害控制。站在韌性城市發展角度,需要提高城市保護工作重視程度,強化城市自身適應性能力,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同時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對城市災害風險控制。最后,政府部門強化防災宣傳教育工作力度,但在建立防災預警體系時,具備較強危機意識,從而確保防災減災工作充分發揮其自身作用和價值。
3.3建立韌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
首先,建立城市應急指揮系統時,政府與公共機構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同時需要建立保證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指揮系統,進一步加強應急決策指揮和協調聯系能力。其次,韌性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完善專項應急預案,對預案管理工作中缺失問題控制,得到進一步落實,重充分發揮其自身作用和價值。最后,韌性城市需要具備較強應對重大突發性災害事件能力,為城市災害重建工作提供幫助。
結論:綜合上文所述,現階段災害現象和問題的出現,都具備不確性因素,這對于城市適應力和恢復力要求較高,當前城市想實現城鎮化發展目標,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城市發展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并站在城市防災減災工作角度,形成科學化發展系統,同時,開展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城市安全問題重點考慮和分析,建立城市安全運行體系,最終保障城市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峰,劉源,周翔宇.基于韌性理論的社區綠色基礎設施功能提升策略研究[J].園林,2019(07):70-75.
[2]修春亮.安全與韌性——新時期我國城市規劃的理論與實踐[J].城市建筑,2018(35):3.
[3]于嘉,韓博,畢明巖.基于韌性城市理念的齊齊哈爾市海綿城市規劃探究[J].城市建筑,2018(35):49-51.
[4]仇保興.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韌性城市設計方法及原則[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0):1-3.
[5]邴啟亮,李鑫,羅彥.韌性城市理論引導下的城市防災減災規劃探討[J].規劃師,2017,33(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