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造 王璐
當前,信息已呈現爆炸式增長,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和途徑越發多元,然而中國一些大學現階段的整體教學模式仍比較傳統,這與當代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已不相適應。
下面,謹以日常生活中“饅頭”的制作為切入點,粗淺地談這方面的認識。
眾所周知,制作饅頭需要三個重要的步驟:一是和面,二是發面,三是上屜急火蒸。其中,“發酵”和“急火蒸”這兩個步驟將最終決定饅頭蒸出來的品質,如果面團發酵時間得當,上屜蒸的火候夠急,那么蒸出的饅頭必然又大口感又好。“發酵”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而“急火蒸”則剛好相反,急劇快速,二者完全對立相反。這種對立集于一體,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碰撞,引起事物的變革發展。比如,未經發酵的饅頭(俗稱死面饅頭),沒有酵母的作用,無彈性、體積小;而經過緩慢發酵的饅頭(俗稱發面饅頭),由于酵母不斷繁殖,使得饅頭彈性好、體積大。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酵母的不斷繁殖使面團膨脹。
經歷過高考洗禮的學生,就如和好的面團一樣,在經過了長時間文化課程教育之后升入大學,大學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方法就會孕育出什么樣的學生。“酵母”就好比是知識,學生好比是面團,而“急火”則是教師的引導力。在我們大眾化教育現狀下,需要最大限度發揮知識的“酵母”作用,讓知識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中大量地、不斷地進行繁殖。知識也是如此,在把教師教授的知識不斷進行繁殖的過程中,會源源不斷地有新的知識產生,知識與知識間會形成交叉,融合等現象,從而產生更多、更龐大、更有深度的知識體系。學生則會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融合、創新、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進行更好地“發酵”呢?個人認為,大學四年的教育是學生進行“發酵”最充分的時間。對于每一門課程,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僅要學會知識,更要把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和實踐,讓不同的知識體系在自身碰撞交融、結網互通。而不是消極倦怠、毫無激情地去被動追求學分,演變成死讀書、讀死書。普遍來看,現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主要還依賴19世紀前的傳統教育模式,進行著以老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老師講、學生聽,這使學生嚴重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知識不能得到自身的“發酵”,必然容易出現 “死面饅頭”現象。
就目前藝術學科普遍情況而言,專業課比較多,時間短,學生還未來得及進行消化吸收,就又新上了另一門專業課。這就好比有了酵母,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酵繁殖,結果還是會出現“死面饅頭”。并且實踐環節上學生缺乏主動性,如果實踐活動少,即使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發酵,沒有實踐來檢驗,仍然不能發酵徹底。如何把發酵原理更好地融入教學實踐中,本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課程的合理化安排。一是理論學時適當減少,實踐學時適當增加;二是教學場所靈活安排,授課地點在規范的條件下,靈活選擇,比如操場、湖邊、工作室等場所。
第二,教學模式的轉變。應該結合專業特點,將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個“導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導與解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授課方式可以不斷創新。
第三,學生對知識的吸取方式。如今互聯網+的大數據、大平臺的背景下,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方式也越來越多元,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教材上的知識,更應該與時俱進地擴充新的內容,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渠道學習和掌握知識。
第四,學生課堂學習的自我完善和轉變。學生對于知識學習,要有一個自我完善和轉變的過程,通過教師的引導,盡量讓學生完成學習中的“五重境界”,即“沉默”“回答”“對話”“質疑”“辯論”。而我們現在中國大學的大多數課堂屬于“沉默”的境界,學生大多安靜地聽老師講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生生之間進行的互動“對話”不多;而學生對教師進行“質疑”、師生之間就某個問題展開“辯論”的場景則十分罕見。大部分的大學課堂表現出一種“單聲道”的模式。
第五,學科的交叉性。在對課程安排時,應該考慮課程的連續性、平行性、交叉性以及綜合性。時至今日,學科的“交叉”性尤為重要,大學生的創新性以及創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單著眼于某一個科目,而應該運用學科間的特點,使學生的知識能夠進行綜合式發酵,產生大量的新的知識。在藝術教育大眾化的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將發酵原理更好地結合運用,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