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實驗小學,江西 南昌 3301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新時代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練就過硬的技術能力,還應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通過說話讓技術和觀點得到傳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表達觀點,但是在回答時往往語無倫次、不知所云。有的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有著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但是站起來發言時卻說不到重點,甚至不知道說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學生年齡尚小,缺乏語言知識積累,所以,必須在教學中加強說話練習,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兒童時期是說話訓練最寶貴的時期,只有在低年級階段將說話訓練落到實處,才能為學生日后學生生涯打下基礎。著名教學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聽、說、讀、寫是語言文字訓練的四大模塊,其中“說”是最基本的,不夸張地說,掌握了說的能力,聽、讀、寫自然也就容易掌握,由此可見說話練習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要求說話訓練應貫穿在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在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的基礎上,將說話練習結合到教學環節中,才能有效提高說話練習的效果。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學生剛從學前教育階段升入基礎教育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與想象,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拼音練習來加強記憶。一年級學生第一次上語文課接觸的便是拼音學習,這是識字說話的基礎,拼音學習也貫穿在整個小學學習階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從字母發音開始舉例訓練,通過拼寫音節等形式展開拼音學習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部編版教材進行案例選擇,比如在練習韻母“ai、ei、ui”的拼讀練習時,教師可以結合《小白兔》的兒歌進行練習,兒歌中“白”“尾”“嘴”等字詞都是對所學韻母的鞏固練習,以兒歌的形式進行訓練一方面豐富了拼音練習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則是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聽兒歌、唱兒歌的過程中思考常用到的韻母及其特征。
如果說拼音練習時學習的基礎,那么朗讀教學就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保障,朗讀作為一年級學生最基本的語言訓練方法,其地位不言而喻。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當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示范、領讀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朗讀時,首先要做到聲音洪亮、發音標準,其次應注意斷句節奏、感情豐富,最后還應根據不同朗讀內容調整狀態。想要做到這幾點,必須做到大量練習,結合教師的指導意見,調整最佳的朗讀狀態。
舉個例子,在學習部編版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基本知識之后可以安排朗讀練習,首先關注“竹”“參”“著”等字的發音,確保朗讀讀音正確,緊接著再引導學生感受下雪天的氛圍,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小伙伴們一同在雪上作畫,是非常歡快的,所以前半段朗讀應該融入歡快的情感,最后再講解“青蛙”時,引出遺憾的感覺,同時也是對動物冬眠習性的科普。通過朗讀教學,學生在不斷地朗讀中能夠有效強化說話能力,敢于大聲說話,表達情感。
加強學生語文教學中的說話聯系不僅需要正常的知識傳授課堂,還需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吸引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積極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積累多樣化的說話素材,一年級的孩子生性活潑好動,抓住學校安排的活動或是有針對性的說話練習活動的機會,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將課文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課文中找到與生活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從生活經歷的角度進行說話訓練。
舉個例子,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端午粽》一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安排上課時間,在端午節前后進行這一課程的安排。課程開始之前引導學生共同回憶端午節的特色活動,面對剛剛經歷的節日,學生的印象往往更加深刻。在進行說話練習時,不需要設置特定的主題,主要以經驗分享和體驗交流為主。如果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那么習俗的差異能讓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往往爭先恐后地訴說自己的經歷,希望能夠分享節日的喜悅。教師則應認真傾聽學生的說話方式、字詞發音等等,并及時糾正,在教師的引導下,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說話訓練中,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加強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說話練習十分重要,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才能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注重漢語拼音教學中的趣味練習,以此來強化學生記憶,并且重視朗讀教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在教學中,還應發散思維,積極抓住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系,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說話練習的參與度,最終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