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 孫海燕
(張家口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近年來,民族歌劇創作的快速發展也對聲樂演唱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限于每個學習者的天資條件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當前歌劇教學所運用的關閉唱法、面罩唱法、咽音唱法等各種類型的演唱技法,并非人人適用。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帕瓦羅蒂等著名歌唱家所推崇的“半輕聲唱法”是一種具有廣泛通用性的演唱技巧,可依托它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示范歌劇演唱的發聲與共鳴等問題,從而促使初學者盡快入門,掌握歌劇演唱的特定方法。在下文中,就將從演唱生理與藝術實踐兩個角度,來解析此唱法對于歌劇教學的應用價值。
半輕聲唱法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推崇的一種唱法。它類似于斯基帕等前輩的弱聲演唱,即采用打開、穩定喉嚨并輕聲哼鳴演唱的方法,令聲音得以輕松地穿透伴奏樂隊所織成的音墻而送達聽眾耳畔。而要解析半輕聲唱法這種奇妙的效果,就必須對歌唱中的音高、音量與響度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予以辨析。
音高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客觀物理量,振動頻率越高,音也就越高;音量也叫音強,它是由物體振動幅度所產生的聲壓強度決定的客觀物理量。一般來說振幅越大,產生的聲壓也就越大。聲壓的強度用分貝表示。所以分貝數越高,音量也就越大;而響度則是用來描述主觀聽覺感受的概念,其計量單位被稱為宋。一宋相當于40分貝的聲壓和1KHZ的頻率所能使人類聽覺產生的感受。響度受到聲壓與頻率的雙重影響,比如,在音高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增大音量就會使人感覺聲音更響了;而在音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僅增高聲音頻率也會令人感到聲音更加響亮了。如果具體到聲樂演唱來看,則情況還會復雜一些。首先,歌唱的音高是由聲帶振動所產生的基音頻率決定的;而音量則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約與影響。比如,氣息密度與速度的變化都會導致其沖擊聲帶的力量發生變化,進而帶動后者以不同的幅度振動,從而造成音量的各種變化;共鳴腔體大小和形狀的調節,則會導致聲帶基音在腔體各部位產生幅度各不相同的諧振,也會影響到音量的大小。可見,聲樂演唱的響度主要受到聲帶振動頻率、氣息支持以及共鳴腔體形狀的影響,對任一要素的調節都會導致歌聲響度的變化。
而半輕聲唱法,正是通過采取降低并穩定喉頭位置的方法擴大了喉腔容積,造就了通俗來講打開喉嚨的效果感受。這就足以令聲帶基音在喉腔內獲得初始的寶貴共振,從而獲得必要的高頻共振峰。而后經咽腔、頭腔、胸腔、口鼻腔等共鳴腔的強化,達到穿透交響樂隊音墻的程度。而輕聲哼鳴演唱,則避免了聲帶的主動擋氣振動而轉變為被動擋氣振動,從而能夠造成流體力學中的貝諾利氏效應,輕松地發出高頻的基音。從以上分析可見,半輕聲唱法打開喉嚨、輕聲哼鳴的兩項要領,其目的都在于提高聲帶基音的頻率以及初始共振效果,從而獲得寶貴的高頻共振峰,在不提高音量的情況下,借助提高頻率而增強主觀聽覺上的響度,從而收獲理想的聲音穿透力。
在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學中,半輕聲唱法可以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比如,在聲樂教學的初始階段,即可以采取哼鳴唱法來培養學生最基本的發聲方法和品質。而在鞏固中聲區的訓練階段,同樣可以采用半輕聲唱法來幫助學生掌握最為科學的發聲方法,并獲得頭腔與胸腔共鳴有機融合的相對平衡的共鳴效果;而在跨越換聲點的訓練中,則無需再運用相對繁瑣的語言講解和示范去強調諸如關閉、面罩等傳統的演唱技巧。因為,半輕聲唱法哼鳴的演唱狀態已經足以打通鼻腔與咽腔鼻部之間的生理隔閡,而促使從喉腔中涌出的包含共振泛音的氣息順利地經過咽腔鼻部的通道而涌入鼻腔,進而泵入鼻竇腔,營造出具有深遠穿透力的高頻共振泛音。由此可見,半輕聲唱法實際上融合了傳統的關閉、面罩等技法的基本要領,在降低技巧訓練和掌握難度的前提下獲得了同樣優越的聲音效果,同時又避免了關閉唱法訓練所可能帶來的咬字、吐字不清(音包字)的弊端,因而更適用于民族歌劇的演唱教學。
所以,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利用微課課件創造適宜的情境,同時借助啟發誘導、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半輕聲唱法來表現民族歌劇唱段中不同角色在不同情感狀態下的差異化的聲音效果。比如,《木蘭詩篇》中的劉爽、《八月桂花遍地開》中的唐劍嘯,他們在復雜的劇情場景中,其情緒時時都在產生較大的波動,也必然要求音色效果產生相應的變化。而采取半輕聲唱法,則有助于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方式,在保持基本技法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局部微調來營造適宜的聲音效果,從而順應人物角色的情緒狀態變化,憑借靈動而適宜的聲音效果詮釋出人物角色情緒的細節變化流程。
綜上所述可見,為帕瓦羅蒂等西方聲樂大師所推崇的半輕聲唱法,是一種高度符合、順應人體發聲生理原理的科學唱法。而且,這種唱法不僅較易理解、掌握,可貫穿應用于高校聲樂教學的各個方面;而且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克服音包字等美聲演唱相對于民族曲目水土不服的癥狀,強化學生在演唱訓練與表演實踐過程中的調控及應變能力,維護學生的聲帶健康。因此,筆者認為該唱法是一種適用于民族歌劇演唱與教學的方法,值得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得到大力的弘揚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