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聲樂除了是一門聽覺藝術還是一門視覺藝術,要具備美妙的聲音、高超的演唱技藝,還要具備穩(wěn)健的臺風和獨特的氣場,這些都需要在聲樂實踐中培養(yǎng),實踐是學好聲樂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強化學生聲樂綜合水平的重點所在,在講解聲樂理論的同時,強化聲樂實踐,既可以深化學生對聲樂理論的認識,又可以強化學生的聲樂表演技巧,惟有將聲樂理論教學同實踐教學相融合,方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綜合性的音樂人才[1]。
筆者研究發(fā)現,聲樂教學同實踐教學間存在一種彼此分立,又彼此依附、填補、交互的關系,所謂的彼此分立,是由于聲樂理論、聲樂實踐分別隸屬于各自的體系歸屬,理論教學側重于樂理知識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實踐教學更為側重于實踐應用的主觀感受。聲樂教學呈現動態(tài)化特征,在課堂授課時教師一來要給學生講授標準的發(fā)音方式及發(fā)音技巧,二來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表演水平和音樂創(chuàng)造力,聲樂是一門表演性課程,不能同舞臺相脫離,因而,我們要以變化、發(fā)展的眼光來正視其教學。一直以來,國內非藝術類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受多重原因的影響發(fā)展速度較為緩慢,在授課內容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授課體系及同規(guī)范高效的理論機制,各個高校的聲樂課程內容各有側重、層次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別,一些普通高校甚至并未開設聲樂課程,不同于專業(yè)性的藝術高校,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重點側重于綜合性,注重強化學生的聲樂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水平,在具體的教學中不僅要依循常規(guī)的教學規(guī)律,還應當慮及到聲樂課程自身的特征和學生的聲樂基礎,將課堂上的聲樂理論知識講解同課堂外的聲樂實踐相融合,將藝術性與思想性相融合,探尋適合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課程體系。
聲樂理論方面的內容整體上可以用“聲、字、情、表、形、真、境”七個字來總結,“聲”即動聽迷人的聲音,包含同聲音訓練有關的吐息、共鳴及演唱狀態(tài)等,“字”主要是吐字發(fā)音方面的訓練,“情”即歌曲情感的抒發(fā),“表”即演唱時面部表情的控制,“形”主要指同歌曲風格相對應的肢體表達,“真”即有聲有色、誠摯動人,“境”即表演情境的塑造,七個字之相互貫通,將理論、實踐方面的內容整合于一體,囊括了聲樂理論、聲樂實踐上的多重內容[2]。
普通高校的聲樂實踐教學主要囊含藝術實踐、實習課、課下作業(yè)三項內容,具體的實踐練習活動又可細分成參與演出、演繹觀摩等方式,跟隨教師的引導展開聲樂實踐,學生受益匪淺,實踐教學所發(fā)揮的教學影響并不比理論教學小甚至高于固化的理論教學[1]。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聲樂課程的學習尤為強調聲樂理論和演唱技巧的練習,學生的聲樂水平參差不齊,教師要以專業(yè)、標準的發(fā)音原理、演唱方式來教授學生,依循課程大綱細致剖析,做到于教有據、由表及里地開展教學,堅決防范借著創(chuàng)新的幌子卻無視教學規(guī)律的行為的出現。
聲樂實踐教學的具體開展方式從整體來看可以分為:其一課堂實踐,即跟隨教師的引導,自行體驗聲樂技巧、歌唱方法的過程,于某種程度上來看,聲樂技巧所囊括的重點內容大部分是要在課堂教學中講解和剖析的,所以,落實好課堂教學是學好聲樂課程的先決前提,例如發(fā)音、呼吸、吐字等聲樂課程的基礎內容,對曲目的研究掌握,及同演繹歌劇時的情感融入、角色的演繹和情節(jié)表現等等,很多內容都經過教師的講解才能掌握。其二校內舞臺實踐,期中、期末的聲樂考試是檢測學生聲樂學習成果的主要方式,學生一來可以展現自身的聲樂技巧,二來可以全面展現情感表達和聲樂的魅力,更關鍵的是,學生可以鍛煉心理素質,在一次次的校內實踐中積累演唱經驗,校園的小舞臺同樣也是邁入社會大舞臺的必經通道。其三校外舞臺實踐,校外聲樂實踐,細化而言可以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社會舞臺表演實踐,其二社會教學實踐,若將平時在學校里的實踐表演看作上戰(zhàn)場前的“演習”,那么校園外的實踐表演便是“兵戎相見”的真戰(zhàn)場,我們生活中的社會舞臺不拘一格、類型豐富,不管是社區(qū)下鄉(xiāng)(即平民性的舞臺)亦或是那些正式的音樂廳、電視臺,不管是專業(yè)的藝術課堂亦或是民辦的各種聲樂培訓機構的培訓課堂,皆是對學生聲樂實踐的有效考驗[3]。其四表演實踐,這是審核聲樂理論教學成效高低的重要準則,同實踐分隔開來的理論教學,其講授的知識點是空泛缺乏靈魂的,沒有同實踐廣泛融合的聲樂教學,很難有效強化學生的聲樂素養(yǎng),教師應當給所有學生都提供一些登臺實踐的機會,即使是那些聲樂基礎差、不夠自信的學生,也要給他們創(chuàng)設各種表演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而縱觀當下各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不難發(fā)現學校給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少之又少,那些聲樂基礎差的學生甚至直接沒有登臺的機會。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聲樂教學和聲樂實踐之間存在一種“交相融合”的分立整合關系,一方面彼此交融貫通、互為依存,另一方面彼此推動、助力催化,特別是在聲樂技巧的講授上,很多時候無法將理論內容同聲樂技巧完全相分隔,也無法將理論教學和聲樂的具體內容細化和量化,因而,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要求教師既應科學、縝密,又應隨機變通。理論的講授不要只是機械般講解固化的教材內容,實踐教學也不要只注重表現形式而不顧最終的效果,亦或單純地為了作秀而故意鋪陳排場,變成節(jié)日、慶祝活動的外在附庸,脫離于聲樂實踐原本的目的,也失去了聲樂實踐的價值。縱觀各地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授課模式固化保守是一個共性問題,要想真正強化聲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教師一定要注重授課方法的推陳出新,開設有助于學生進步的開放性聲樂課堂,在學習時,學生不但能結合自身實際挑選不同聲樂教師的課程,還擁有廣泛的實踐機會,實踐是對固化知識的一種鞏固和應用,普通高校開設聲樂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綜合性人才[3]。教師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投諸在聲樂實踐上,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表揚能力,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舞臺經驗,在引導學生練習聲樂時,除了在注意在課堂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演唱實踐的機會,還應當多帶領學生參與各種民間藝術實踐,設置實踐性的學習平臺,引導學生走進社會、深入群眾,多參加一些聲樂競賽、音樂會等等,強化他們的實踐演繹能力,使學生在收獲積極演唱體驗的同時還能全面發(fā)展,為日后的就業(yè)、生活做好準備。
實踐是深化學生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最佳方式,歌唱表演所處的場地、周邊環(huán)境、氛圍等外部因素的變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表演的實際效果,表演時只有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才能在演唱時發(fā)揮最佳水準,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有不少學生在表演時只會形式般刻板地演唱,教師在課上講解的樂理內容都能掌握,但一旦應用于考試或表演中,便老是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發(fā)音不夠精準、出現顫音、忘記歌詞等問題層出不窮。因而,引導學生多多參加一些實踐練習是極有必要的,只有把聲樂理論付諸于實踐演繹當中,學生才能接受更多實踐的歷練,在一次次實踐中逐漸造就平穩(wěn)的心態(tài),增強演唱的信心,使自己的演唱更具吸引力。
總之,聲樂實踐教學同理論教學間的存在緊密的關聯性,理論的學習可以指導聲樂實踐,而實踐又是測試理論學習成效的重要準則,理論教學是聲樂實踐的基礎和保障,聲樂實踐是理論教學外在呈現方式的一種,是聲樂理論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兩者都是聲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分設的目的在于強化聲樂教學的有效性,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這給普通院校的聲樂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只有將聲樂理論教學同實踐教學相融合,方可以不斷與時偕行,興旺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