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閱讀能力已不再只是語文閱讀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外語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強調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閱讀;數學語言;閱讀能力
重視數學閱讀有助于數學語言水平的提高和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加強數學閱讀有助于數學教科書作用的充分發揮。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尤為重要。
一 數學閱讀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數學語言的高度抽象性,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必須認讀感知并理解閱讀材料中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并能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達到對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識結構。
其次,數學閱讀過程往往是讀寫結合過程。一方面,數學閱讀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書寫可以加快、加強記憶;數學閱讀時,對重要的內容常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另一方面,教材編寫為了簡約,對數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簡略,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以便順利閱讀。
第三,數學閱讀過程中語意轉換頻繁,要求思維靈活。數學閱讀常要靈活轉化閱讀內容。如把用符號或圖表形式表述的關系轉化為言語的形式以及把言語形式表述的關系轉化成符號或圖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語形式表述的概念轉化成用直觀的圖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語言表述正規定義或定理等。
二 數學閱讀的內容
首先要落實數學課本的閱讀。數學教材是專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精心編寫而成的,因此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一)注重概念、定義、公式的閱讀
數學語言比較抽象,教材中的概念、定義、公式等知識經過教師的“加工處理”學生咀嚼起來比較容易消化,但真正轉化儲存、與已有知識相融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常被教師安排的練習題所替代,而知識存儲的時間長短,取決于表象知識停留時間、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一般說上課后五分鐘至二十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教師講完后給學生一段看書時間,就是學生咀嚼消化的時候。
(二)習題的閱讀
新課程背景下的習題更加貼近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呈現形式多樣化,除文字敘述外,還可以用表格、圖畫、對話等方式,適當增加有多余信息和開放性的問題,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要注重課外材料的閱讀
數學閱讀不只包括對數學教材的閱讀,還包括對與數學有關的科普知識及課外材料的閱讀。一堂課的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課后進行閱讀延伸。鼓勵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數學課外書,幫助學生選擇一些適合的書,如《數學家的故事》《趣味數學》《數學課外讀物》等,通過閱讀讓學生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捕捉身邊的數學信息,體會數學的價值,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 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研究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有限。因此,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學生不再感到數學難學,就必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首先就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想讀、會讀、愛讀、樂讀。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
(二)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
1.閱讀的自覺習慣:讓學生從思想上明確數學閱讀的重要性。
2.閱讀的動口習慣:關鍵字、詞可反復誦讀有利于辨析、思考。
3.閱讀的動手習慣:重點處、疑難處圈圈畫畫,必要時可實踐操作,以突破難點。
4.閱讀的動腦習慣: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提升情感參與、思維參與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經歷問題解決的完整過程。
(三)在實際應用題、閱讀理解題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應用題的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應用題理解的難易用度,進行閱讀示范,帶領學生逐字句逐段進行閱讀,指出一些關鍵詞和關鍵數量關系,用日常語言、圖表語言、列式理清各關鍵詞和關鍵數量之間的關系,建立數學模型,掌握數學閱讀的要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總之,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在每節課上,讓學生有機會閱讀教材,并給予恰當的指導,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增強。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實現數學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高文君,韓聯郡,田小現.對數學閱讀概念及方法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7(3).
[2]李偉.閱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6).
作者簡介:史艷翠(1973.12-),女,遼寧沈陽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