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向,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促使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史料實證作為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積極意義。另外,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科中的應用價值在于它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學習體現出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并判明其歷史價值的關鍵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史料實證;中學歷史;歷史認識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從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史料實證是學生進一步養成歷史理解、歷史解釋、以及歷史價值觀素養的基礎。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主要是通過史料教學,而史料教學又是深化學生歷史認識,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新課改指導下,強調培養學生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注重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對歷史事物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诖?,筆者將從以下三個角度簡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策略。
一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搜集歷史材料,全面掌握相關歷史事件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基礎。另外,史料類型本身的多樣性,為歷史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為枯燥的歷史課堂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人的角色: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提高學生史料搜集的能力和意識;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為史料教學的高效性和趣味性提供更多可能。
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這一課內容時,一方面,我會利用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為學生播放歷史圖片和視頻,并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能夠對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為了培養學生史料搜集能力,我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加強對史料的搜集,比如,有的學生通過摘錄文獻的方式再現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生活上的改變,有的學生則通過網絡整理改革開放時期的關鍵內容,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二 培養學生鑒別史料真偽的能力
學生能否形成一定的鑒別史料真偽和判別史料價值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關鍵所在,如星辰大海的人類歷史,史料數不勝數,如何引導學生辨別真偽,區分史料的來源和性質,這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辨別真偽,抓住重點,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加深對歷史事物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開元盛世”這一課內容時,為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辨別史料真偽和價值的能力,我會在課堂上給出兩段史料,如杜甫的《憶昔》詩中,“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被稱為“詩史”,由此看出開元時期的繁榮局面。又如,“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安史之亂時期的相關史料,可以看出,當時唐王朝的由盛轉衰。之后,我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史料的價值,并出示一些電視劇圖片,以期培養學生客觀判斷能力。
三 強化學生的歷史認識
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通過有價值的史料來強化自己的認識,對某一歷史事件具有實證有理性的態度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目標。因此,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意識,并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除此之外,也要讓學生形成借古明今的學習態度,以現代人的眼光和角度審視過去,以期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例如:在學習“海峽兩岸的交往”這一課內容時,我會讓學生搜集整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相關史料,并舉例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又如,明朝末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在臺灣設立行省等,之后,我還會讓學生就當下海峽兩岸的關系展開討論,以理性的態度分析臺灣回歸,祖國統一的歷史意義,并就“如何統一,怎樣統一”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強化自身的歷史認識。
綜上所述,“史料實證”是學生歷史學習中必備的核心素養,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同時,也要注重方法的合理性和適度性,是否符合學生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以及新課改發展理念。所以,教師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和發現,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優秀接班人作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韓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J].華夏教師,2019(9)
[2]林祥芬.史料實證素養培養路徑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8)
作者簡介:鄧興桃(1987.6—),女,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