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湖北省鄂南高級中學,湖北 咸寧 437499)
高中歷史在整個的學習當中,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它不光講述歷史的發展過程,對其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能夠知道歷史中承載的內容,了解中華五千年的發展過程。而且還承擔著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的使命。學生了解了傳統文化,之后對其進行深刻的學習,對歷史充滿了敬意。這樣,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內容,提升他們的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高中歷史對學生精神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炎黃子孫,用他們的智慧開拓著一個又一個的文明,像中國漢字的發展,是由甲骨文到隸書、楷書等的演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下來的,為以后的文明,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與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延伸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中國的法制,也是從古至今發展而來。沒有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探索實踐,就沒有現在國家這樣完整的法律法規。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中,《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就是對歷史發展中的法制,有著詳細的講解。由夏、商、西周的制度,到秦朝的中央集權,最后一直到明清的君主專制,都在標示著民族豐富的文化,還有歷史發展的方向[1]。我國的傳統文化,是豐富的,而且有據可循的,各種的價值觀、道德觀、社會觀等等,都是長期奠基下來的人文理念,古代的“仁義禮至信”,與現在的“平等、自由”等的社會規范,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高中歷史課本中的內容,彰顯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內涵,還有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因此,高中生必須要樹立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認知。
文化認同,和高中的歷史課本上提倡的“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它們的步調是一致。教師應該將文化認同教育與歷史課程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正確人格的培養,使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傳統文化和歷史課本上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課堂上的內容,明白歷史中的一些名家思想,還有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例如:在人教版歷史高一上冊中,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學習中,教師講解歷史的時候,把傳統文化適當的融入進去,學生會明白現在社會的穩定,是歷史中的民族用血肉換來的,他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還大大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從而能夠擁有“心懷天下、心憂天下”的氣魄胸懷。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信條,并使之成為他們的人生理想[2]。
高中的教師在給學生教授歷史課程的時候,不能單純的只是傳授課本上的知識,而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才能達到對學生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古老式教學,投入先進的教學方式。在講解歷史學科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其內涵,并且能夠產生共鳴。歷史學科的內容比較雜,各種的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會有所涉及。但是,傳達的民族文化精神,都是統一的。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文化傳統的實踐教育,鼓勵他們不斷的去學習,能夠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層面,提升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在高中歷史的課堂上,實時的貫徹“三維目標”,教師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教授方式,學生也能夠正確的運用歷史學習方法,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擴散課本上的內容,多在課外找一些與課程有關的資料,豐富書本上的內容。到上課的時候,便將其展示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增加歷史課程的學習,還能豐富傳統文化的認同教育,就不會再是單純的從書本上挖掘傳統文化,整個的知識面就得到了拓展,學生的文化認知和歷史的掌握,在無形當中,都會得到提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僅靠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來讓學生接受,就會顯得過于空泛,也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兼顧到不同層次的知識,讓學生切身體會和感悟中華傳統文化。2019年我校歷史備課組在清明節之前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以清明節為主題的手抄報競賽,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踴躍參加,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又讓學生受到一次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全校得到了好評。6月份我們組織了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活動,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此外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咸寧市歷史博物館和汀泗橋北伐戰爭紀念館,教學效果都很不錯。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他們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踐行者,這是我們高中歷史教師的光榮使命!
高中的學習教育中,歷史學科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整個的教育體系。高中歷史的文化底蘊,是十分豐富的,所以,在高中歷史的學習當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結合歷史課本上的知識重點,并且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將傳統文化與教學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并且能夠積極主動的去發揚中華民族的豐富文化,歷史學習的成績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