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行林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云陽 404500)
德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素質教育要以人為本,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注重健全人格教育,要增強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識,必須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各個環節,使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才能潛移默化,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才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精神世界,鑄就青少年的靈魂,筑起素質教育的萬里長城。德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那么如何加強德育工作呢?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一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圍繞這一原則,摸清其現在的心理狀況:他們的心理狀態和這一原則距離如何?產生這一距離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消除這一距離?采取什么形式才能夠使他們樂于接受,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我們在整理這些調查研究的資料時,要找出關鍵性的問題,制定出生動活潑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找到一個有效的切入口。
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是否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契機。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這一契機就是現在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如果把這個熱點問題首先提出來,就能吸引學生,學生就會認真聽我們對這一熱點問題的看法。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幾個學生最關心的焦點問題,都和德育的核心內容一脈相承。如80年代初的“人生價值問題――貢獻?――索取?”90年代初的“金錢觀”問題,現在較流行的“擇業觀”問題。特別是“金錢觀”和“擇業觀”問題,應該說現在的學生很關心。各種傳媒對金錢的不同角度的報道,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是模糊。很顯然,學生對這一問題認識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能否正確樹立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而應該因勢利導,利用經濟學的原理、德育的內涵,對學生曉之以理、論之以據,從而把德育的內容從這一熱點問題上擴而廣之。再如現在學生關心的“就(擇)業觀”,現在大多數學生比較關心自己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總結起來不外乎:“我畢業后,能找到一個理想的崗位嗎?”“現在好多大學生就業都很困難,我行嗎?”“現在社會上最需要什么樣的人?”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如果我們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告訴學生這樣一個道理:要找到一個好工作,或者說畢業后要想有個工作,你首先必須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個有完善人格的人,脫離了這個前提,一切都很困難。這里,可以列舉一些很普通(身邊)的事例佐證之。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的一種體現,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對師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有著潛在的影響。我校圍繞“德育為首,技能為主”的辦學理念,創建了富有職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一是優化美化校園環境。不同環境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三是注重引入企業文化。從企業中聘請相關專家或從生產一線挑選出道德水平高、有經驗的師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講座,優化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了解,為學生的成功就業構筑橋梁。
學生學業評價辦法關系到學生素質的評定,指導著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方向。過去我們只是單純的以學生期末考試為評價標準,這種評價辦法忽視了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技能學習的好壞,不適合職業學校的學生評價。我們采用新的學生學業評價辦法,即把學生的成績考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平時成績20分,二是技能考核40分,三是期末理論考試40分。這種評價辦法降低了期末考試成績的分值,增加了平時成績和技能成績。同時對進入學校的每位學生建立“思想道德檔案”,根據個人在學習生活中的考核成績,給予畢業時評定,引導學生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德育應注重健全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塑造學生形象的教育。健康的體魄、健美的儀表、文明的舉止是學生人格形象的外在表現,文明的舉止要求學生規范個人行為,完善自我意識。一個學生即使比較充分地接受了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具有完美的個性。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人只會在較高層次上作出價值取向,而缺乏適應日常社會生活問題能力。拋棄了低層次的做人本領,高層次的價值取向終究會落空,很難為社會作出貢獻。
總之,德育教育主要是通過情感教育,培養學生愛勞動、愛學習、愛家鄉、愛父母以及誠信守紀、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與人格方面的情感,我們可通過身邊的小事或杰出人物,甚至通過自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件事,點點滴滴,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