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黔西縣水西街道辦事處幸福小學,貴州 黔西 551500)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應該時刻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并與日常的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抓住教材的育人點,針對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在德與智兩方面得到均衡發(fā)展。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和熱愛人民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其他德育的基石,是做人的根本。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根基。
(一)通過先輩們的英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狼牙山五壯士》、《長征》、《豐碑》等課文,無不記敘了讓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們用生命與鮮血才換來今天的新中國和幸福生活。通過他們的事跡,教育孩子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把保衛(wèi)和建設祖國作為己任。
(二)通過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美麗景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課文《長城》、《頤和園》的教學,不但要求學生了解我國建筑的高超技藝和先輩們的偉大智慧,更要讓學生以此感染愛國的情懷。
(三)通過與友國的深厚情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面對逐漸復雜的國際形勢,愛好和平已成共同的主題,國家獨立與領土完整已成世人共同的話題。《再見了,親人》、《白求恩》等課文,在教育學生感受友國親人情誼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明白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團結了,才不會受到別人的欺壓。
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社會道德教育,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們要通過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達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
現代社會,由于父母的溺愛與獨生子女現狀,養(yǎng)成了他們自私與偏激的性格,德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例如《給予就是快樂的》、《搭石》、《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等課文,就要注重學生的愛心教育,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懂得如何去奉獻,怎樣去奉獻。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二)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的品格
誠實守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人與事,不敢講實話、說真話,完全扭曲了社會正義與道德。作為教師就應該時時處處通過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品格。《我為你驕傲》、《畫家與牧童》中的人物,無不教育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因此,在生活中不但要勇于承認錯誤,做到守信,而且要敢于講真話、講實話,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現社會中已掀起了“學雷鋒、做雷鋒”的熱潮。我們受恩于這個社會,當然我們就要回報于這個社會。現在的學生沉浸在父母與社會溫暖的懷抱中,在他們享受這份“愛”的時候,我們要加強他們的“感恩”教育。只有具備感恩的品格,將來才能更好的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一)加強學生感恩祖國的教育
祖國給了我們安定溫暖的家,有了大“家”,才有我們的小“家”。在教材《金色的魚鉤》、《長征》中,通過無數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現他們的付出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新國家,一個新家,一個安定溫暖的家。我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恩于無數的先輩,感恩于我們偉大的祖國。
(二)加強學生感恩社會的教育
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中就歌頌到了我們學習的地方——學校,那里有耐心教導我們的老師,有關心我們的同學,有來自許多不知名的社會人士的大力關懷,他們都是我們要感謝的人。
(三)加強學生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母是對我們付出最多的人,他們不求回報,不求名利,默默奉獻。在課文《三個兒子》中要教育學生感恩父母不在于有多少金錢或者怎樣的轟轟烈烈,而在于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哪怕是一句問候,哪怕是遞上一杯涼水……只要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雙手,去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同樣能達到感恩父母的目的。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學這門學科,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獲取新的知識;對于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fā)展,培養(yǎng)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對于提高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對于語文的性質,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以及教學的意義,說得夠明白不過了。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是語言文字,就是工具。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文字教學,教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學習和工作所需的這門基礎工具,具有讀、寫、聽、說的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散發(fā)揮學生智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中所體現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將德育與教學的關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識教學之中,使二者融為一體,緊緊把握住教材的思想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活動開展的實際性,持之以恒,必定會獲得優(yōu)異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