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貴1.2
(1.保山技師學院 2.云南省保山中等專業學校,云南 保山 678000)
現階段,多數中職學校學生具有文化基礎差、綜合素質有待提升以及行為習慣方面存在問題等特點。大多學生對自身發展和前途較為迷茫,自暴自棄等情況時有發生。同時,他們具有的以自我為中心、與人相處能力較差等弱點也較為突出,甚至有的學生還存在抽煙、喝酒、夜不歸宿等不良嗜好和行為,這些都會使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和教育難度大大增加,對學生自身成長與發展也是不利的。究其原因可以發現,這與其養成教育缺失有著直接關系,想要使存在于中職學生中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必須對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給予重視。
中職學生除了具有文化基礎知識薄弱等特點外,其在行為習慣、組織紀律以及道德品質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無視校紀校規。中職學生自控能力有待提升,長此以往極易形成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對于學校的規章制度等不能很好的遵守。第二,文明習慣差。在中職學校中,學生說臟話、罵人等情況也時有發生。第三,學習習慣較差。中職學校學生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其學習習慣也較差。例如上課不認真聽講、玩手機等,同時,由于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一直是處于班級的下游水平,在學習過程中也極易出現心理自卑和自信心不足等問題。
中職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并不是短期內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所以,對其予以改正也并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同時,中職學生年齡多處于14至18歲之間,雖然此階段學生依然處于原始感知階段,但是其思想意識和看法已基本形成,盡管其看法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在對中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也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無論何種教育的開展其都是基于特定目的下進行的,德育方面的教育更是如此。所以,要注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學校教育活動和日常管理中的滲透與融入,并對明確的目的予以持之以恒的堅持。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并進行嚴格要求。然而,就此種堅持而言,除了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參與,對學生實施長期教育、嚴格要求外,還要從自身給予關注,充分發揮自身具有的表率作用。
由于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所以在對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還要堅持潛移默化的原則。課堂不僅僅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更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戰場[1]。所以無論是哪個學科和教師,都要注重時機的把握,將養成教育潤物無聲的滲透到課堂教育教學當中,從而在全校、全程、全員參與的過程中,推動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此推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增強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力度,需要基于“一體兩翼”大德育體系背景下對其予以合理化規劃、秩序化實施以及統籌化解決。就“一體兩翼”大德育體系構建來講,其架構是由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部門以及群團等構成的。其中班級管理是主體,而學生管理部門和群團等則是輔助。大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一方面可以將多方力量凝聚起來,另一方面也推動了課上、課下、課內和課外相互銜接的新格局的形成。以群團為立足點來講,要注重人員聚集和聯系廣泛等優勢的充分發揮,社深入到學生當中對學生予以充分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給予德育主管部門德育頂層設計一定的輔助和參考,從而使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以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等作為重點內容而存在,并在德育工作過程中得到有效的貫穿。還要以所處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的學生為依據和立足點,對德育工作主題和目標予以明確,并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這一主題進行著重突出,以此賦予德育工作更強的針對性。
從班主任角度來講,要立足于現下學校所處階段的具體工作安排,圍繞行為養成教育等開展多樣化的主題班會、團會等,從而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促進其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的形成,進而帶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各科任課教師也要主動承擔起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任務,不僅要在文化基礎知識上給予注重,還要注重其中有關教育素材的挖掘,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養成。
針對學生實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首先就要以學生認知作為出發點,幫助學生明確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對此,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確保新生軍訓第一課的高質量完成。軍訓是學生步入學校后的第一課,軍訓工作的高質量開展無論是對學生軍事素質培養還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等都具有積極意義。尤其其中軍事訓練規范嚴整等內容都會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第二,促進日常規范落實的落實。對于《中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職學生守則》以及校紀校規教育來講,要不斷提升其教育力度,同時還要充分考慮中職學生實際情況和特征,制定適應于中職學生的相關行為標準和規范,主要要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上有所涉及,以此使學生的行為逐漸向規范化發展,做到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所以要注重此項工作的反復性和持久性,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耐心、細心的進行學生教育和培養工作[2]。此外,對于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的進步要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表揚,以此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鼓舞,為不良習慣的改變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要注重教育引導。具體來講,就是在每月“一個中心,每周一個主題”的指導思想引導下,對行為習慣楊恒教育主題予以設計與確立,并以此為引導和方向確保行為教育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使行為習慣真正入腦入心。班主任還要以學校階段性德育教育工作任務為依據,對班會主題進行明確,并鼓勵學生在班內暢所欲言,做到明辨是非,使得學生對規范的學習能夠在反復過程中逐漸深入,促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規范等效果的實現。同時,群團還要注重社會公益活動開展的多樣化,并在此過程中帶動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逐步強化。政治教師要立足于學校現階段德育工作安排,以學生行為習慣現存問題為導向,認真備課和選擇案例,使所講述內容與學生實際和思想更為貼近,從而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想要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推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就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從教師角度來講,要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自身規范意識的強化,從而更好地發揮榜樣作用,讓學生知道,學校制度的制定是針對每個人的,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具有約束性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管理的威嚴性和成效得到保障。客觀來講,雖然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體現的,但是究其本質可以發現,教育管理者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禁止學生吸煙,但是部分教師卻忽略了言傳身教,在辦公室等公眾場合出現吸煙等禁止學生出現的行為[3]。俗話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則不從”,這也向我們說明了教師言傳身教具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就中職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自身作用給予高度重視,并注重自身表率和示范作用的充分發揮,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管理實效性得到強化,另一方面才能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更加高質高效的開展,才能確保養成教育更好地達到預期效果。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中職學校學生自身發展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職學校要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原則,以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和規律為立足點,并依托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使中職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其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