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麗
(貴州省福泉市第二小學,貴州 黔南 550500)
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學生的積極性高低直接決定了其對語文學習興趣以及習慣的養成。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幫助其有效提高語文成績。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呢?在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小學老師應該通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激勵學習、喚醒學生的內在動力,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通過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具體建議如下:
在教育學上,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具體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或者策略,使得學生對學習的學科產生極高的學習興趣,激發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幫著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這即為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定義。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包含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狀態、學習時長、學習時的情感狀態以及學習的接受程度等等。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由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以及學習需要所組成。考慮到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如:學生愛動、學習時間較短,任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好奇心,從而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其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1.問題式教學方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摒棄單純傳授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是應該根據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巧妙的預設疑問,從而激發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讓學生們轉變學習觀念,從“老師讓我學習語文”變成“我要主動學習語文知識,解決問題”。國際上著名的教育學家Barrows等人將問題式教學方式定義為:“問題式導向(PBL)的教學方式主張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內容設置在真實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和情境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與他人的合作進一步的對問題進行解決,發現在問題背后存在的知識,從而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其自主學學習、解決問題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1]。
2.借助多媒體技術
由于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小學生已經廣泛的接觸到了電腦、平板等多媒體技術,且對其有一定的“熱愛”,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充分抓住學生這個特點,在課上借助多媒體技術,進一步豐富學生語文學習途徑,從而幫助其學生習慣的養成。雖然,我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還沒有普及,各方面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但是,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夠做到與現在教育最前沿的技術和手段結合,把學生的學習空間從傳統的學校教室、課堂上,轉移到了一個更大的網絡平臺上。學生和老師都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下更準確全面的掌握多種科學知識。微課程可以實現多媒體素材、傳統課件多方面知識的整合,還能夠實現學生與專家的在線交流,以及學習情況的分享。教學音視頻和微課程可以為學生們構建一個語音學習的環境。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對小學生知識培養的過程中,可以應用這種方式進行培訓[2]。
在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其依靠自身興趣,但外在因素的獎勵和誘因在這個興趣培養的過程中,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適當的物質或者精神獎勵。比如小學語文教學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引入獎勵機制,通過言語法或者實際的物質獎勵的方式,對語文課堂上表現積極的學生進行鼓勵或獎勵,教師還可以定期從學生中選出典型的人或者事來激勵其他學生。學生獎勵機制的引入,將會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充分調動其在語文學習上的興趣。學生學習興趣有了,那么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會更加順利。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產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處于主題地位,通過豐富教學方式和引入獎勵機制等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