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林
(貴州省凱里市萬潮中學,貴州 凱里 556005)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而言,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學校教育也是同等重要的。在學校里,學生可以接受系統的知識教學,可以和同齡人在一起溝通與玩耍,這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提供的。推行小班化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越來越多,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也在不斷地創新與改革教學方式,為課堂教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習的知識,更快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在講臺下整齊地坐著,數學教師在講臺上不斷地講解,教師是演說家,學生是聽眾和觀眾。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最大化地完成課堂教學內容,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并不理想。數學教師的教學節奏過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來不及思考,會導致雖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但是教學質量卻大打折扣。為此,小班化數學教學應運而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日益凸顯,而小班化數學教學正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這一要求。小班化數學教學可以有效實現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例如,在蘇科版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先行預習本節內容,在課堂學習中由學生對該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教師進行補充。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再加上是小班化教學,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進行知識講解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不能被完全激發出來,而小班化教學可以通過分組學習來實現。但這個分組并不是按照成績分組,如果按照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分組,不僅不會起到促進作用,而且還會使學生的信心受到打擊。小班化教學的分組可以按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分組,一個組中有的學生第一章的知識掌握得不錯,有的學生第二章掌握得不錯,這樣學生不會有心理落差,每個問題大家就會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教師再針對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對于大家都會的知識可以略過,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課堂時間,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小班化教學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蘇科版初中數學“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中,有些學生擅長解方程,有些學生擅長解方程組,這樣同學之間相互探討、互幫互助,每個人對于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章都能扎實掌握。同時,通過探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小班化教學和小班教學是不一樣的,小班化教學是指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學習到知識。青春期的學生,無論是身體還是大腦都尚未發育完全,仍然處于成長的過程之中,因此在小班化數學教學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擅長的科目也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對于同一位數學教師講授的同一節數學課,不同的學生吸納的知識是不一樣的。另外,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小學數學知識的積累之上的,因此,即使是學習能力相同的學生,對同一節課的接受程度也是有所差異的。種種現象都是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程度不同與應用能力不同的原因。推行小班化教學,班級學生數量比傳統班級人數少了很多,普遍控制在30人以內。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的座位安排也不再是傳統的“排排坐”,而是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內的成員圍坐在一起,方便學生討論問題,解決了傳統課堂座位安排下,只能前后排同學討論問題的束縛。例如,在蘇科版初中數學“平面圖形的認識”的教學中,有些學生的幾何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針對性輔導,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悉心教導,知道學生在哪些地方理解不了,然后通過講解讓學生完全明白。關注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小班化教學的特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不會掉隊是小班化教學的最終目的。
新課改提倡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大班授課的情況下,學生較多,教師需要把控全局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這樣教師不能顧及所有學生。學生只有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才會請教老師,主體性很難發揮。小班化教學更利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識做好準備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探究學習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計豐富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發現數學的奧秘,產生濃厚的興趣,以生為本,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有益探索。例如,在分析“軸對稱”知識時,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如黑板、鐘表、水杯等,自行探究,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性質等。這樣既能夠充分調動課堂一切積極因素,優化課堂學習形式,創設和諧教學氣氛,又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
總之,小班化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可以有效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要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實現對每個學生的因材施教。小班化數學教學模式仍然處于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階段,還需要數學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配合。